(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牛雨蕾)11月9日,《精准营养》杂志发表了一项基于中国精准营养与健康KAP真实世界研究(CPN-KAPS)项目的论文。该项目覆盖了我国16个省份超51万名参与者,研究结果发现,国人饮食整体显著单一,优质脂肪与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亟待关注与改善。
![]()
研究清晰呈现了国人饮食的现状。蔬果方面,蔬菜摄入频率较高,68.7%的参与者每周至少吃7次,但实际达标摄入量(6两至1斤)的人群仍属少数;水果摄入严重不足,仅17.6%的人每周吃7次以上,成为长期未改善的饮食短板。肉与蛋类方面,红肉食用偏多,14.7%的人每周吃7次以上,超三成人群每周鸡蛋摄入超过7次。但优质蛋白来源明显不足,超半数人每周吃海鲜和坚果不足1次。国人豆制品摄入习惯良好,82.4%的人保持摄入。此外,饮品方面,92.2%的人几乎不喝咖啡,约三分之一人群有规律喝茶习惯,仅1.4%的人每周喝含糖饮料超7次。整体来看,不少地区的饮食仍以主食为主导。研究者称,这种单一的饮食结构会导致优质营养素摄入失衡,长期如此可能增加健康风险。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此次研究结果在意料之中,与此前多项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多年来变化不大。其背后与饮食习惯、观念密切相关。
“水果摄入不足”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部分人认为水果“不顶饱、价格高”,二是中医相关观念影响,认为水果需根据个人体质适量食用,摄入意愿低;三是有部分人担心水果含糖量高,怕发胖、升血糖,而忽视了其富含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及多酚类、黄酮类等有益物质。
此外,国人饮食还有两点不足。一方面,“主食为王”的观念难以改变,精米白面占据饮食核心,挤占了其他营养素的摄入空间;另一方面,在快节奏生活下,餐饮业商业化、外食与外卖增多,高油高盐的“下饭菜”成为常态,均衡膳食难以保障。
但朱毅也肯定了国人的饮食优势:豆制品摄入习惯是传统饮食文化的亮点,作为优质植物蛋白来源,值得继续保持和推广。
朱毅认为,饮食习惯的改善,需循序渐进,可结合本地食材特点针对性调整,从日常的点滴开始做起。具体可遵循以下原则:
摄入足量蔬果。蔬菜每天需坚持吃6两到1斤,涵盖深绿色、彩色蔬菜等不同种类;水果每天适量吃,不用刻意追求“高端品种”,常见的苹果、橙子、梨等都是优质选择,养成随手吃的习惯,正常摄入量下无需担心糖超标等问题。
优化蛋白搭配。可继续多吃豆制品,并每周适当增加无污染的海鲜摄入量,用禽肉、鱼虾替代部分红肉,红肉每周摄入量最好不超过500克。还可将坚果当作日常零食,每天摄入10~20克,约一个手掌心的量。
调整主食结构。主食上,可尽量减少精米白面的占比,逐步增加全谷物摄入,比如煮饭时加入糙米、燕麦、藜麦等。同时减少主食在整体食物摄入中的占比,避免碳水化合物挤占其他营养素的摄入空间。
远离高油高盐。自己做饭时,将控油、控盐牢记心中,避免过量。外食或点外卖时,尽量选择清蒸、清炒、白煮的菜品,少点油炸、红烧类食物。
饮品追求清淡。尽量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以茶、咖啡等替代。但喝茶需避免喝浓茶,追求“清淡本味”;咖啡可根据喜好适量饮用。
用餐放慢节奏。可多与家人朋友一起用餐,吃饭时细嚼慢咽,增加饱腹感,避免过量进食;将均衡膳食与积极生活方式、家庭幸福氛围结合,既降低疾病风险,也能为长寿助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