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提到中国制造,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或许是风靡全球的无人机产品,又或是畅销海外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但有一项大国重器,曾长期被美、俄、法三国垄断,我们曾试图引进,却被俄罗斯方面当面拒绝,连技术方案都不允许查阅。
这样的屈辱,中国人无法接受。
最终的结果令人振奋:我们不仅实现了自主研制,还一举登顶全球领先地位。
![]()
敢造万吨压机的“非科班总师”
模锻压机并非普通工业装备,它是制造高端装备的核心支撑。飞机的起落架、机身一体化主梁,以及核电站关键承力结构件,都必须依赖它完成精密锻造。
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尚无此类设备,导致诸如航空起落架、坦克炮塔、大型发电机转子等重要锻件全部依靠国外进口。
![]()
1957年,我国尝试从苏联引进6000吨级模锻压机,结果对方只出售零散部件,核心技术与工艺完全保密。这意味着核心零部件仍需外购,本国工业命脉受制于人。
这种被动局面,中华民族绝不能容忍。
![]()
1958年5月22日,时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沈鸿向中央提交建议信,提出自主研发万吨级模锻压机的战略构想。
中央迅速批复支持,任命沈鸿为总设计师,林宗棠担任副总设计师。
当团队抵达上海江南造船厂后,面临的现实极为严峻——“三无”困境摆在眼前:
没有技术资料、没有实践经验、没有专用设备,甚至连一根18米长的立柱都无法整体铸造,若采用传统焊接方式,预计耗时长达三十年。
![]()
更令人难堪的是,苏联专家公开嘲讽:“电渣焊这类高精尖技术,你们根本掌握不了。”
面对质疑,副总设计师林宗棠提出一项极具前瞻性的优化方案:重新设计整机结构,将自重由原定的3000吨削减至2200吨。
此举不仅显著降低了对地基承载和运输条件的要求,更展现了以智慧突破物理极限的东方工程哲学。
![]()
工程师邹积铎带领攻关小组昼夜奋战,经过无数次试验,成功将八段钢筒精准焊接成完整的18米立柱,焊缝强度甚至超越母材本身。
1962年6月22日,这台凝聚无数心血的1.2万吨模锻压机在上海闵行重型机器厂正式投入运行。
该设备比同期美苏同类机型轻了整整800吨,却具备极高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投入使用后持续服役达六十年之久,填补了我国高端制造领域的关键空白。
1.2万吨模锻压机的成功研制极大激发了民族自信,但工业前行的道路注定充满波折。
![]()
运-10的痛
1980年首飞成功的运-10客机,曾被视为中国民用航空事业的曙光,却因一个致命瓶颈被迫终止:缺乏能够整体锻造机翼大梁与起落架等核心构件的大吨位模锻设备。
当时只能借助1.2万吨压机进行分段锻造,再通过螺栓连接各部分。
这种“拼装式”结构在力学性能和疲劳寿命方面远逊于整体锻件,难以满足民航客机极端严苛的安全标准。
![]()
1986年,运-10项目正式终止,消息传出后,无数航空人心中充满遗憾与不甘。
航空专家胡溪涛在央视访谈中沉痛表示:“运-10的失败不在设计,而在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大吨位模锻机,再优秀的图纸也无法转化为合格的实物。”
![]()
就在航空领域因设备受限而苦苦挣扎之际,海军装备发展也遭遇另一道难关——航母用甲板钢的研发。
我国启动“瓦良格”号航母改造工程时才得知,这种特种钢材被列为战略物资,连俄罗斯也拒绝提供,明确宣称其属于“国家机密”,既不卖也不谈合作。
购回的舰体仅为空壳,无任何材料配方或技术图纸,所有研发工作必须从零起步。
![]()
这类钢材被誉为“钢铁皇冠上的明珠”,需同时承受数十吨舰载机着陆冲击、数千摄氏度尾焰高温烧蚀,并长期抵御海洋高盐高湿环境腐蚀。
彼时全球仅有美国、俄罗斯、法国掌握此项技术,我国向俄罗斯寻求技术支持再次遭拒。
既然外部通道关闭,那就走自力更生之路!
![]()
鞍钢集团的技术人员直接把行李搬进炼钢车间,连续驻守一个月不离岗位。
他们反复调整冶炼参数,经历上百轮试验、遭遇31次重大失败,最终将钢材内部杂质含量从15%以上压缩至10%以下,达到国际顶尖水准。
如今鞍钢年产各类造船板材达300万吨,获得九国船级社认证,累计出口超过100万吨。
![]()
曾经对我们封锁技术的俄罗斯,如今也成为鞍钢产品的采购方。
随着航母专用钢材的成功突破,当年运-10留下的遗憾,成为激励中国制造业奋起直追的精神动力。
![]()
世界顶级的“工业重锤”
2003年,国家重启大型客机战略,C919项目正式启动。与此同时,一项更加宏大的工程悄然展开——研制8万吨级模锻压机。
该项目由中国二重牵头实施,目标直指世界最先进水平。
![]()
这台超级装备的设计与建造难度空前巨大。
整机高度达42米,相当于15层楼房(地上27米,地下15米),总重量高达2.2万吨。
设备包含68个单件重量超75吨的巨型构件,其中最重一件达450吨,部分零件加工精度须控制在0.01毫米以内,比人类头发丝直径还要细微。
这不仅是对工程技术的挑战,更是对中国全产业链协同能力的全面检验。
![]()
2012年4月1日,该设备迎来热负荷试车,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首次测试即获圆满成功!
2013年4月10日,8万吨模锻压机正式投产运行,经权威检测,其最大压制力可达10万吨,一举打破俄罗斯7.5万吨的历史纪录。
中国在此领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稳居全球领先地位。
![]()
该设备一经启用,立即成为C919大飞机项目的“核心锻造引擎”。那些曾导致运-10夭折的关键部件,如今终于有了完美的国产化解决方案。
C919上70%以上的航空模锻件,无论是登机门承力结构,还是主起落架、中央翼缘条等关键部位,均由该设备一体成型打造,材料利用率提升约20%。
![]()
尤为关键的是,主起落架这一承载整机重量的“金属骨骼”,研发团队历时七年攻克超高强度钢一次性整体锻造难题,其强度与可靠性完全符合国际民航适航要求,彻底告别了运-10时代依赖拼接的老路。
不仅如此,在2013年投产初期,波音、瑞士利勃海尔、法国赛峰等国际航空巨头便纷纷前来洽谈订单,中国生产的高端锻件迅速进入波音787机翼、空客A320起落架等主流机型供应链。
![]()
结语
林宗棠在96岁高龄重返上海电气,亲手题写“万吨重担万人挑”七个大字赠予企业。
这位当年的副总设计师或许未曾预料,他提出的轻量化设计理念如今已成为行业通用准则;邹积铎团队当年攻坚的电渣焊工艺,现已实现全过程智能监测与自动化控制。
更重要的是,我国已建立起完整的超大型模锻装备制造体系,并正在规划下一代10万吨级、16万吨级压机,致力于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1.2万吨到8万吨模锻压机,从航母甲板钢到C919关键锻件,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外部封锁从来不是终点,反而能激发出最强劲的自主创新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参考资料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