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津沙文化区概念说明

0
分享至

10月26日,“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津沙抗战文化学术座谈会在聚奎书院举行, 30余名来自全国高校和党史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通过学术研讨,系统梳理和深化了津沙文化区的抗战历史研究,形成了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成果,推动津沙文化区从地方记忆符号跃升为全国抗战文化研究的重要节点。

今天推出江津区党史专家钟治德发言《津沙文化区概念说明》。


▲座谈会现场


▲钟治德 江津区党史专家在会上发言

津沙文化区概念说明

钟治德

津沙文化区是江津白沙历史积淀与战时特殊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就津沙文化区概念作说明。

‌一、津沙文化区形成的基础条件‌

一是经济基础。清末,江津县成为川南、黔北商贸枢纽,白沙被誉为“小香港”。江津近代工业以多个巴蜀第一驰名,战时迁建企业强化工业体系,江津白酒转产为军用燃料酒精,津沙成为大后方最大的酒精生产基地。江津农业资源富饶,是巴蜀“三江富庶之地”,战时常年输送公粮300—400万斤,为战时疏散人口提供粮食保障。

二是教育积淀。1904年,江津有新式学堂136所,数量为川省县份之冠。1937年,江津有中小学393所,其中中等学校8所,是四川教育发达县之一。

三是交通优势。长江航道横贯江津腹心,1935年川黔公路通车,1942年修筑綦江铁路,1943年来东公路贯通。江津“一横三纵”水陆交通网络,构成重庆上游屏障支撑。

四是人口资源。抗战前夕,江津总人口70余万人,是四川省人口密集县份,为劳动力与兵源重要涵养区。随着津沙文化区形成,江津总人口增至80余万人,形成“五方杂处”的民系生态,人口文化素质空前提高。

‌二、津沙文化区形成的驱动因素‌

一是战时首都的辐射效应。江津作为疏散迁建区,适用战时首都重庆特别市的政策法规。

二是内迁机构与文化融合。30余所院校及文化科研机构迁建津沙,形成教科文集群。陈独秀、胡小石、魏建功、卢前等学者推动学术与抗战文艺结合,形成“教育救国”与“文化抗战”的文化融合繁荣。津沙学者群贡献30余部学术专著,具有津沙标志的如胡小石《江津方言志》、郭益进《江津之柑橘》、卢前《白沙集》等。

三是国共合作的政策空间。国民政府“抗战建国”政策提供制度框架,中共南方局统战整合进步力量。

三、津沙文化区的三个组团和遗址‌

津沙文化区由江津城、白沙镇、津东南三个组团构成。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项调查显示,江津区有抗战遗址75处,向重庆市申报登录33处,获市级挂牌保护28处,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重庆市现存抗战遗址395处,分布在23个区县。江津是重庆市抗战遗址最多的区县之一。

四、津沙文化区称谓的形成与延续

津沙文化区并非炒作,而是延续的历史概念。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编译馆、支那内学院(南京内学院)等机构西迁而来,逐渐形成津沙文化区。

1938年11月,教育部战区教师第三服务团入驻江津,对口负责安置沦陷区流亡师生。

1940年,国民政府在《内迁机构安置报告》中,将江津白沙合称为“津沙迁建区”‌。

1941年,《新民报》首用“白沙文化区”。1942年起,《大公报》长期开辟“津沙”简讯栏目。《新蜀报》也有“津沙”专栏。12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创刊《白沙实验简报》,主要反映津沙文化区科教动态。

1943年,国立女师院《教育通讯》创刊,封面标注“津沙文化区出版”‌。中共南方局《文化工作简报》中提及“津沙文化界”,“津沙文化区”概念进入党的文件。

1944年3月17日,重庆《新华日报》报道:大后方文化区之一的津沙文化区有中等以上学校30所。12月,教育部发布迁建重庆地区高校共计31所。津沙文化区有大学2所,独立学院4所,大学预备学院2所,占迁建重庆地区高校的1/4。

陈独秀对津沙文化区有多维论述。

江津籍著名学者钟惦棐、王利器有关著述论及津沙文化区。王利器黑石山联“书声远送白沙外,诗冢长留黑石中”是对津沙文化区历史意义的提炼。

1980年,李新在《大后方文化运动》中,将江津白沙坝、重庆沙坪坝、北碚夏坝、成都华西坝并列为“文化四坝”,此说加上宜宾李庄坝,合成“文化五坝”。

1985年续修的《江津县志》记载“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县大中学校达40余所,形成(江)津(白)沙文化区,为四川四大文化区之一”。此记载为当代巴蜀方志所本。

1998年,李书磊《1942:走向民间》首版,津沙文化区进入其学术框架,该书第一部分即为“陈独秀之死”。

2024年,江津区将15处重点抗战遗址命名为“津沙抗战文化遗址群”,强化其实体承载‌。

2025年,江津区系列追踪宣传津沙抗战遗址,打造“津沙文化区抗战历史陈列”,巩固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津沙文化区称谓,既反映战时文化融合繁荣的在地特征,也体现当代对历史记忆的活化传承‌。

80年匆匆流逝,叩问津沙文化区的有心者络绎而来,幸甚至哉!陈独秀的石墙院山高月小,女师院的新桥村空山新雨,胡小石沉醉的江津方言古朴如初。

谢谢大家!特别感谢潘洵教授为《抗战时期的津沙文化区》一书作序,为津沙微观史料整理和宏观研究拨云见日。

编辑:胡苓莉 胡德赛

值班副总编辑:封 雷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江津融媒 incentive-icons
江津融媒
重庆市江津区权威媒体
12213文章数 306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