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屈辱历程常被归因于国力薄弱,但深入审视便会发现,精神层面的退缩与担当缺失同样是关键因素。当郭心刚在五四运动中呕血呐喊时,胡适之正埋首书斋倡导理性克制。两种取向的悬殊比例,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国家命运的走向。
![]()
郭心刚这个形象,落到史本上,对应的人叫郭钦光,北大学生,海南文昌的孩子,从小看着家国困顿,1919年巴黎和会的消息传进来,他肺病在身,人瘦气短,还是挤进游行的人群,口号喊着,步子不稳,回到队伍里又跟上,终究咳血倒下,二十四岁,生命像一束冷光,划了一下,就把很多人的心点亮了。
![]()
另一头是胡适,在美国留过学,那句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挂在嘴边,五四的风起得急,他想把北大往南挪,避开正中间的那团旋涡,两个人的路,一条硬闯街头,一条退到书桌后面,各自的理由,都指向知识分子该怎么活这件事。
![]()
史册翻过去,胡适的学术份量更重,他推白话文,写中国哲学史大纲,学位一个一个堆上来,三十六个博士,像一道高墙立在那里,名声有,讲台有,到生死关头,他与火线保持距离,1935年华北紧张,他写信给蒋介石提承认伪满洲国,炮火铺开,他还谈和平的努力,这一套看起来稳,落在郭钦光那句国危而俗偷不如早死旁边,像两股完全不同的劲道。
这种分路,在文坛里也回响,鲁迅拿仓库打比方,说陈独秀把门敞开把家伙摆桌上,胡适把门关紧贴张告示,谁要看就看字,这个画面一路延伸到今天,有人处理国际争端的时候,下意识先照照镜子,把对抗当成走偏,把退让当成成熟,回头想想历史,从巴黎和会到芯片航天的拉扯,关键处能守住的,多半靠的是那种把脚钉住的劲。
![]()
一个民族的气质要两股力,一股是胡适那样的清明和开放,读书做学问,把路铺平,一股是郭钦光那样的扛,当场站住,不绕弯,不逃避,少了前者,路会窄,少了后者,路会断,今天看北斗组网一颗颗上天,看C919起落在跑道上,那背后是一群不抬头说话的人,日夜在工位前把难题抠开,把封锁拆开,成果摆在那儿,说明一个朴素的道理,尊严不靠退一步求全,关键节点把牙咬紧把事做透。
史墙上两幅像并在一起,一边是郭钦光,一边是胡适,像在盯着后来者,风来的时候,你在书房里把书排齐,你走到街口把话喊出来,两条路摆在眼前,这个选择没有标准答案,要让一个群体站稳脚,有时候需要更多愿意在黑暗里举火的人,带着身边的人一起往前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