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高校微专业正从“小众试点”跃升为“人才培养新赛道”。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传统单一专业培养模式已难适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跨学科、强实践的微专业顺势而起,成为高校对接国家战略、回应产业痛点的关键抓手。它们以灵活学制、模块化课程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主修专业之外精准补充“技能短板”,既契合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人才缺口,也为青年职业发展拓宽赛道。
在这场热潮中,北京建筑大学推出“微专业建设三年计划(2025-2027年)”,紧扣“专业特色、实践应用、素养提升”三大原则,瞄准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设立13个微专业,覆盖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智慧新能源等热点领域,还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行业龙头共建联合基地,让教学直接对接产业一线。
![]()
据悉,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北建大智慧新能源、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三个微专业率先独立成班,75%的学生来自跨学院选修,实实在在打通了学科间的“隔心墙”。
例如其中的智慧新能源微专业,就是紧扣国家“双碳”战略,打造“AI+新能源”特色,师资由学术导师和企业专家组成“双师天团”,核心课程既涵盖建筑能源系统、储能技术等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EnergyPlus、Python等专业工具。
更亮眼的是实践学时占比超60%,《光储直柔技术与应用》设置24学时实验实践,《新能源创新创业实践》引导学生完成商业计划书撰写与路演,学生还能赴大唐、北京燃气等企业实地研学。
![]()
而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微专业则采用“AI+工程”融合路线,三门核心课程从Python编程到机器学习层层递进。教学中不仅讲解基础理论,更注重实际应用——AIGC技术如何生成视频、PPT,机器学习算法如何优化建筑结构设计,这些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技术力量。根据该校微专业教学反馈调查数据,学生对课程的非常满意度达54.55%,比较满意度45.45%,整体评价颇高。
还有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微专业也坚持走出“实景教学”独特路径,把课堂搬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云居寺等现场,让学生亲手体验木版画、掐丝珐琅等非遗技艺,在首都博物馆“太保墉燕”专题展中探寻北京三千年历史。
![]()
目前,该校还在推进新一轮微专业招生,城市主理人、BIM技术与数字建造等6个新方向开放报名,学制1年至1.5年不等,均为12-13学分。而高比例实践学时、校企共建资源、跨学院选课机制,也让北建大“复合型人才”培养落地见效,而非停留在口号。大量的学生反馈印证了这一点,他们不仅学到专业知识,更拓展了视野、明确了职业方向。
关注“一千零一个志愿”,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最新最全的大学招生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