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帮沙特建高铁,结果干了九年,还赔了41亿,外媒纷纷嘲笑中国“冤大头”,如今中国赚翻了!个个又开始眼红!
谁赔了41亿,看起来像“冤大头”,但最后却笑到最后?中国。
当年,中国铁建拿下沙特麦加到麦地那的高铁项目,一开局就让人捏一把汗。
600亿美元的大单,中国硬是报了个比西方低三成的价,签了份“死合同”——不论后期出啥问题,只能自己扛。
结果干了九年,亏了41亿人民币,外媒一度冷嘲热讽,说中国这是“花钱买教训”。
可现在风水轮流转,项目通车后,中国不仅技术全球领先,市场也彻底打开,那些曾经笑话中国的媒体,开始改口了。
2009年,中国铁建击败欧美对手,以超低价拿下沙特的麦麦高铁项目——从麦加到麦地那,全长450公里,全线穿越沙漠地带。
沙特看重的是中国的价格,但合同里暗藏陷阱:固定总价,所有超支中国自己掏。
设计变更、防沙工程、材料涨价……全都不能加钱,等于签了一份“你爱干不干”的合同。
这还不算完,沙特对宗教区域有严格限制,中国工人连麦加都进不去,非穆斯林一律禁止入内,工期直接拖了八个月。
这就够难了?白天50多度,晚上冷得发抖,沙尘暴说来就来,设备一放下去就埋了。
更别提沙特本地工人效率低,工资还高得离谱,材料还得本地采购,汇率一波动,又亏8亿。
项目还没干完,成本就炸裂,亏损直接上了41亿。
外媒看热闹不嫌事大,说中国“太嫩”,还直言“中国这是拿钱换面子”,一时间,国际上关于“中国冤大头”的声音此起彼伏。
当年这条线,很多人都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中国非但干完了,还顺带搞出了一堆世界级的技术突破。
沙漠大温差,普通钢轨一天裂五次,中国团队研发出能扛80℃温差的混凝土轨枕;
沙尘暴太猛,中国搞出三层防沙体系——挡沙墙、固沙网、人造植被,挡沙率接近98%;
沙地太松,设备打不下去,用上冲击压路机和化学固沙剂,最后连沙子都压出了岩石的硬度。
九年时间,中国工程师硬是啃下了380多项技术难题,很多都是全球首次实现。
这不是高铁项目,这是沙漠里的科技奇迹,更是“填补沙漠高铁技术空白”的中国方案。
41亿的代价,不是浪费,买来了别人干不了的技术能力,而这些技术,正是后面故事的核心。
2018年麦麦高铁正式通车,中国不仅完成了项目,还拿到了12年的运营权。
别小看这运营期,沙特朝觐季一到,几百万朝圣者靠的就是这条线,光是一个季度票务收入就2.8亿美元,七年左右,基本就能把之前亏的补回来。
更重要的是,这条高铁成了中国在中东的“信誉名片”。
2019年,沙特直接把2750公里的南北铁路项目交给了中国,后面连2024年的NEOM隧道、2025年的国王大学工程也都没再招标,直接签了,总金额超过800亿美元。
这不是一般的“回本”,这是彻底打开了中东市场。
在欧美主导多年的高端基建领域,中国开始确立自己的技术标准,甚至连沙特在石油项目里,都开始尝试用人民币结算。
这是“冤大头”?还是“战略高人”?
看着中国这波“先亏后赚”,曾经那些冷嘲热讽的外媒也不好意思了。
中国“用亏损换未来”,连一些外媒也纷纷表示:中国的布局“值得效仿”。
为什么突然都眼红了?因为这个项目不仅让中国技术走出去,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沙特这个中东核心国家树立了信任。
基础设施一通,后面能源合作、金融互通、数字项目统统接上来。
这份信任和话语权,不是靠吹的,是靠在沙漠里一锤一锤干出来的。
从纸面上看,41亿的确是亏了,但从战略视角看,中国收获的是技术能力、市场准入、国际信誉和地缘布局。
换句话说,亏的是短期利润,赚的是大局未来,而这些,是很多西方国家即使不亏钱也得不到的。
麦麦高铁项目,成了中国基建出海的样板,也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一个新模板:不靠高价、不玩政治,靠的是干实事、解决问题、做长久买卖。
真正的赢家,是那个能看得见十年后风景的人,中国,在麦麦高铁这场马拉松里,或许起跑慢了,但最终跑到终点的,是它。
中国不是赔了41亿,而是用41亿,砸出了一条通往未来的高速通道。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中铁沙特项目被指巨亏41亿 商务部将协助索赔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