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八路军在公路上伏击日军,排长见日军太多,便下令撤退,一个小战士却趴在草丛,没听到,还问:“排长,还打不打呀?”
1945 年春,山东崖下村旁公路边。
三四十名八路军战士趴在草丛,没敢出声。枪口全对准公路尽头,等伏击目标。
脚步声越来越沉。王贵升排长眼神一凝,心里一紧。
眼前日军有两百多人,比情报里的 “小股部队” 多太多。
敌多我少,硬拼就是全军覆没。王排长马上挥手:“撤!”
战士们快速起身,沿预定路线悄悄走。没人注意,队伍最后那年轻战士还举着枪,手指扣着扳机。
日军先头部队到了百米外。年轻战士转头喊:“排长,小鬼子上来了,还打不打?”
![]()
这年轻战士,叫赵友金,山东莒县人。
1943 年,八路军解放莒县,搞减租减息。赵家分到盼了多年的地,16 岁的赵友金看着地里庄稼,想参军报恩。
1944 年,刚满 17 岁的他进了八路军。年纪小,连长先让他当勤务兵。
过了两个月,连长见这孩子机灵肯干,还特别喜欢枪,就把他调到战斗部队。还特批给一杆步枪、十发子弹。
抗战时,八路军缺弹药。平均每支步枪就十几发子弹,打一个日军要耗三十多发。这些装备比命还贵。
赵友金知道这信任多重要。每天除了训练就擦枪,睡觉都把枪抱怀里。子弹数了一遍又一遍,怕出一点错。
没人想到,这份在意成了他的心病。
他打了三次仗,一枪没开,成了连队里的 “沉默战士”。
第一次打柳家店子据点。伪军见八路军人多,还带了迫击炮,刚开打就举白旗投降。赵友金枪口还没对准敌人,仗就结束了。
第二天,连队在公路拦增援的日军。两百多日伪军进了伏击圈,连长喊开火。
弹药不够,没多久就下令拼刺刀。赵友金跟着战友冲上去,没怕过。和两名战友配合,捅倒一个日军。可那十发子弹,还好好在弹仓里。
第三次仗让他特别自责。部队行军时,见百姓慌着跑,喊 “鬼子来了”。
王排长马上带战士占山头,掩护百姓转移。赵友金端起枪,瞄准一个日军。
手指却按不下去 —— 怕打不准,浪费子弹。
换了个目标,犹豫半天还是放下枪。直到身边王排长子弹打光,转头见他还在瞄准,当场发了火。
“战场上不开枪打鬼子,留子弹干啥!” 王排长夺过他的枪,把十发子弹全压进枪膛。
瞄准一会儿,枪声连着响。前五发子弹打中五个目标,后五发又打死两名日军,每枪都致命。
仗打完,排长单独找他谈,语气软了些:“现在不是省子弹的时候。每颗子弹要用到点子上,但不开枪永远打不中敌人。”
说着,又递给他十发子弹:“下次再犹豫,这子弹就真不给你了。”
赵友金攥着子弹,脸发烫。排长的话、日军嚣张的样子在脑子里转,他暗下决心:下次打仗,一定开枪。
1945 年 3 月这次伏击战,到了他兑现决心的时候。
喊完 “还打不打”,才发现身边没人了,冷汗一下把军装浸湿。日军只剩几十米远,撤退会被发现,留下也是死。
他想起排长 “该开枪时就开枪” 的话,想起三次没开枪的遗憾,更想起老家分地时乡亲们的笑。
深吸一口气,盯着最前面的日本军官。这次,他没犹豫,手指果断扣扳机。
“砰” 一声,那军官倒在地上。日军一下乱了。
赵友金趁机再瞄准,第二发子弹打中另一个日军士兵。
趁敌人没反应过来,他收枪猫腰,朝部队撤退的方向跑。凭着熟地形,甩掉追兵,跟连队汇合了。
“好小子,终于肯开枪了!” 王排长听说他一个人打死两名日军,激动地拍他肩膀。
这两枪,破了 “不敢开枪” 的坎,也让他有了射击的信心。
之后,他更用心练枪法,每次训练都当实战,慢慢练出百步穿杨的本事。
八路军里,不少神枪手都是这么练的。山东平度的宋岭春,用步枪打下过日军战机,还打死 23 名日军。山东荣成的魏来国,267 发子弹击毙 202 个敌人,创了纪录。
赵友金接着这份执着。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他立了不少功,凭着好枪法和指挥能力,成了全军有名的神枪手。
1955 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他被授大尉军衔。这份荣誉,是对他多年打仗的最好肯定。
看赵友金的成长路,从惜子弹、不敢开枪的年轻战士,到能独当一面的神枪手,这正是八路军抗战的一个缩影。
抗战时,八路军武器差,弹药全靠从敌人那缴获。很多战士都像最初的赵友金一样,把每颗子弹看得特别珍贵。
但就在这样的难境里,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硬气,“打完子弹就上刺刀”,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