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万物之德化作天工,倾毕生所学以报国家。”这是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的院训,熔铸着学院育人工作的灵魂。
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前身为学校的数理化系,2004年6月更名为化工学院,现设有5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近年来,化工学院紧抓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契机,全方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出一批特色精品课程,组建起实力强劲的创新团队,构建起“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全新育人机制,为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
模式为核:创新教学激活课堂生命力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化工学院教师突破传统课堂的边界,以创新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多元融合的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升华为能力锻造与品格培育的过程,让每一堂课都成为育人的重要载体。
“高分子物理”课程构建了阶梯式教学体系:从基础阶段的“问题引导体验讲授”,到提升应用能力的“层层深入式闯关习题”,再到促进批判性思维的“讨论辩论模式”,最终落脚于“沉浸式剧本杀体验”,实现工程素养与职业道德的综合培养。
“剧本杀”教学法由学院教师原创设计,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直面专业伦理困境。例如,有剧情设定:学生扮演的工程师面临父亲重病急需手术费,当一笔数额不小的贿赂款出现时,这种“收与不收”的两难抉择,让学生深刻体会职业责任的重量,成为他们评价责任素养的有效方式,使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思考。
![]()
▲互动课堂。
在拥抱技术变革方面,化工学院主动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各环节。学院教授李振华在课程中引入“人工智能助教、助建、助学、助评、助管”五位一体体系,构建起全方位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网络,实现教学流程的高效运转。副教授王婷婷则在“化工原理”等课程中打造“知识—能力—素养三维智慧课程体系”,同时实施“理论课堂+虚拟仿真+企业现场”融合模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场感。
课程思政的融入更显匠心。学院副教授刘娟丽在“仪器分析”课程讲授萃取技术时,从国际稀土资源竞争的议题切入,引导学生回溯徐光宪院士团队创立“串联萃取”理论,破解稀土分离“卡脖子”难题的艰辛历程,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厚植报国情怀;李振华则通过“越王勾践剑不朽之谜”探究金属表面处理的化学智慧,借“青花瓷钴蓝之谜”分析化学与文物保护的关联,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智慧的交融共生。
从创新教学模式到拥抱智能技术,从专业知识传授到价值理念塑造,这种既扎根专业土壤又仰望精神星空的教育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铸就了他们的品格底色,让每一位化工学院学子都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荣誉为阶:以大赛点亮创新之路
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教师团队不断精进,揽获了全国二等奖、甘肃省赛一等奖等一系列荣誉。这些耀眼成果,是学院师资建设厚积薄发与教师群体锐意进取的生动注脚。
学院副教授苑沛霖团队深耕高分子物理教学改革,其研究推动传统化工行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高分子材料性能。“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兴趣,”苑沛霖说,“没有兴趣的学习难以深入,我们以真实问题为抓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难题中点燃探索欲,进而培养创新思维。”
学院副教授贺媛将“涂料粘合剂化学”这门传统理论课革新为真实产品导向的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全程参与选题、配方设计、原料采购、实验室制备、性能检测、答辩展示的完整流程。
“以往学生习惯提交PPT或实验报告,现在我要求学生将选题设计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贺媛解释道,这种转变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责任意识。正是这样的教学创新,让她问鼎第五届甘肃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工科组一等奖。
![]()
▲贺媛老师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这些探索如同星火燎原,点燃了全院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热情。正如苑沛霖所言,“越来越多教师参与创新大赛,不仅让学院师资水平实现整体提升,更激励大家敢于突破传统,在教学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化工学院的教学创新与育人成果,也在学生的竞赛经历中得以体现。“最难忘的是我们团队首次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我们一路从院赛、校赛拼搏到了省赛的舞台。”学院学生陈关梅感慨地说,这些突破与成长,得益于学院老师们的无私指导和团队成员的互帮互助。
制度为基: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
教师与学生的卓越成就,离不开学院坚实的战略支撑、开放的资源平台与浓郁的创新文化生态——
发展目标清晰而笃定,为学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学院专业建设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重点引进“双一流”高校及全球知名学府的潜力人才。学院党委书记马巍巍表示,“未来3到5年,学科建设将聚焦化学学博一级博士点和化工与材料类专博一级博士点的申报工作,构建起层次完备的学科体系。”
搭建多元开放的资源平台,为创新实践提供有力依托。学院现有甘肃省高校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及生物质利用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研究所、化学与环境检测中心等10余个科研平台,同时大力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李振华负责的应用化学专业虚拟教研室,整合了21门核心课程资源形成共享矩阵,通过强关联机制打破课程壁垒,并开发学校首个“应用化学专业图谱”,助力人才培养路径可视化,推动育人协同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
▲李振华老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着力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与文化氛围,激发师生创造活力。学院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竞赛,邀请全国赛事一等奖获得者到校开展专题交流,帮助师生精准把握核心问题、明晰改革方向。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常态化组织课程思政、人工智能等专题培训。教师王婷婷坦言:“向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赛获奖者学习,极大地拓宽了教学思路,提升了教学手段的创新性与实效性。”
“学院的实验仪器都有专门老师管理,使用时老师会亲自指导操作,十分方便。”化工学院学生姚臻说,“我的导师每周都会来实验室指导项目进展,提出问题,给出具体建议,如今,我们项目团队里每个人都充满信心。”
通过明确战略方向、搭建优质资源平台、培育创新文化生态,化工学院构建起支撑师生成长成才的完备体系,彰显了以内涵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展望未来,化工学院将以匠心育匠人,以星火照征途,努力为化工行业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作者:范武杰、王玲娜、周玉彤,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 王珍 周宛霖
苏比
制作 |魏妙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