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活得累,多半不是外头的事有多难,而是因为自己心里一直在跟自己较劲。
于是,想要又不敢要,想放又舍不得,人就在这么一种极度起伏的心境下,变得焦虑不安,浮躁不堪。
说白了,一个人活得太痛苦的原因,就两个字:拧巴。
很喜欢《道德经》里说的一句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很多事,该停止就要早点停止,很多人,该放下就要早点放下。
如果我们总是知而不行,不能及时止损,就会把自己困在左右为难里。
最终,各种情绪上的消耗,胡思乱想的能量损失,就足以把你击垮。
想要太多,却做得太少
你看,其实生活里那些活得很悲哀,让人不值得同情也不值得可怜的人,便是想得太多,行动却几乎没有的人。
心里装着万丈高楼,脚下却不愿砌一砖一瓦,说白了这种人就是典型的爱找借口,却觉得自己没有错的自负之人。
可以想像,这些人整日里,只会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里挣扎着,痛苦着,迷茫着。
秦朝的李斯,年轻时看见粮仓和厕所的老鼠,感慨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于是,后面的他一心想做“仓中鼠”,从楚国小吏爬到秦国丞相。
统一六国后,他本已位极人臣,却仍在权力与道义间摇摆。
赵高谋立胡亥,他明知是祸,却因贪恋相位妥协。
最终,被腰斩于市,临刑前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早知想要平淡生活,何必当初苦苦钻营?
作家史铁生说过:“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确实,人若总想着够不着的东西,就看不见手边的幸福。
自己想要的太多,能做的太少,于是人就在这落差里痛苦不堪。
做人做事,要及时认清自己能耐,做力所能及的事,然后心里就踏实了。
与其想要太多,不如先把一件事做好做稳,不然就容易活在虚妄里,把自己过得越来越焦虑煎熬。
既要又要,最后什么也要不到
人嘛,一旦什么都舍不得放,那结果什么都抓不牢。
人最怕的,就是有那种既要又要的心态。以至于心神不宁,心气分散。
因为这样的心态,最后的结局一定是,什么也捞不着。
精力被各种各样的欲望分散得支离破碎,导致做什么都做不好。
而自己也会在现实里,因为各种犹豫中错失所有。
三国时的周瑜,此人文武双全,却因一个“拧巴”的性格断送性命。
他既想保全孙吴基业,又想证明自己胜过诸葛亮。
其实在赤壁之战大胜后,他本可巩固战果,却因执着于与诸葛亮的较量,隐隐之中走向崩溃。
后来,数次计谋被识破后,他被气得旧伤复发,最终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而亡。
其实,若他一开始就能放下比较之心,专心经营江东,何至三十六岁就英年早逝?
有句谚语说得好:“握紧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拥有整个世界。”
其实吧,我们每个人但凡想要得到所有选项,那么最终的结局一定是会失去所有选择。
人生就是取舍的艺术,尽可能选定一条路,好好走下去,比站在岔路口纠结强得多。
心口不一,活得最累
心口不一的人,往往过得最累。
因为这些人最容易心里这么想,嘴上偏那么说。
如此,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两面人,可里外都过得特别辛苦且疲惫。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有个叫郑侠的小官。
他亲眼看见新法害民,却因曾是王安石学生,硬是憋着不敢直言。
于是,自己每天在理想与现实中煎熬,最后还是想了个非常拧巴的办法——画《流民图》匿名呈给皇帝。
可事情遭受败露后,他很快被贬官流放,王安石也因他的“背叛”而深受打击。
其实吧,若他当初要么力谏,要么沉默,两者之间怎么选都不至于如此难堪。
可偏偏用这种看似隐晦,实则却用露马脚的低级手段做这件事,的确伤了和气。
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人情世故上,装出来的样子,即便骗得过别人,却是骗不过自己的。
心里坦坦荡荡的人,自己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做。
也许这样做,对于成年人而言是不够圆滑的,但至少可以让自己从此活得轻松。
人这一生,最怕把自己活成了麻花——扭来扭去,终究还是个结。
以至于后来这个结,越来越紧,越来越极端,就像一个拧巴的人,终究会活得越来越痛苦。
想要让自己不痛苦,那就得学会理顺自己,然后,该放的放,该争的争,顺其自然,问心无愧。
最终,心里不拧巴了,通畅了,日子自然就过得顺畅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