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别用“叛逆”两个字,概括中国小孩的青春

0
分享至


Sayings:

「叛逆」在中文里是一个非常好用的词。仿佛只要中国家长想,就能用这两个字简单囊括中国小孩青春期表现出的一切问题。

不好好学习,叛逆了。成绩下滑,叛逆了。跟老师和家长顶嘴,叛逆了。沉默寡言是叛逆,爆发争吵也是叛逆。恋爱?休学?抑郁?大逆不道,太叛逆了。

近几年的新闻令人揪心。住校生如厕困难,初中生睡眠不足,高中生自杀时用答题纸写下遗书,青少年整体抑郁率增长,这一代孩子们的痛苦已经到了无法被忽略的程度。

我们与作家梁鸿展开了一次对话,她在过去两年走访了很多因情绪问题休学、失学、退学在家的孩子,写作了新书《要有光》。她发现,很多孩子已经在情绪上“生病”了,但家长仍然一无所知。更为讽刺的是,当孩子陷入无助,很多家长的反应,比孩子更像孩子。

梁鸿也是一位母亲,她跟无数家长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困惑——为何自己所有的经验、理念、想法,在孩子面前都变得有去无回?像被隔绝在两个互不打通的房间,孩子在经历着某种痛苦,但家长始终无法抵达那里。

梁鸿曾去医院的精神科调研,见到很多孩子惊恐或沉默的表情,严重的孩子有更多躯体化反应,头疼,流泪,突然间晕倒。她逐渐意识到,用“叛逆”来概括孩子的青春期和“异常”的行为,是大人在偷懒。

她也逐渐发觉,这种痛苦跟社会、家庭甚至整个文明都息息相关。

孩子的创伤来自某些久远但坚固的观念:“在我们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孩子始终没有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孩子的压抑也来自家庭内部:“这是我们对自己权力的滥用,是家庭结构内部强者对弱者的一种任性,一种随意,一种驱使。”

她同时也看到,几乎所有孩子都在积极地自救,想从紧闭的门中走出来,孩子们身上有光亮。

那大人呢?起码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最简单的第一步——别吹灭那光。

以下是梁鸿的讲述。


讲述人:梁鸿


我写《中国在梁庄》的时候,书里有一个 5 岁的小孩,父母在外打工,他的爷爷奶奶每年都说,暑假带你去找爸爸妈妈。

当然了,新疆很远,去一趟非常艰难。这个孩子实际上完全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奶奶,如果你再说我就跳坑,坑就是我们那边的池塘。当时我写这个场景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个察觉,即使是一个 5 岁的小孩,他内心的创伤也是存在的。

不单单是 5 岁,10 岁、15 岁、18 岁的孩子,可能都在经历着某种创伤。

我是一名作家,也是一位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个家长可能都会经历一个巨大的挫折,你的所有经验、说法,好像在孩子面前都变得有去无回。

这个时候我们通常会想,孩子到青春期了,他叛逆了。

我们用这个词太过轻易地涵盖了孩子的异常,也太过轻易地涵盖我们跟孩子交流之间的问题了。这个词实际上是我们大人为了省事,你看他叛逆嘛,我们不用管他就行了,但其实他已经在情绪上生病了。

这两年,我采访了很多因为焦虑、抑郁和各种原因休学在家的孩子。

我到精神科去做调研,医院的候诊大厅,60-70% 几乎都是孩子,大部分都特别沉默,跟在母亲后面,好像什么都无知无觉。他们穿着校服,那就意味着他看完病,还是要去学校上课。

我采访过一个心理咨询师,他说家长还是非常实用主义的想法,赶紧好,趁暑假赶紧好起来,开学赶紧去上学。这些孩子发生了什么?我们自以为都是爱孩子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不是一个自然的青春期的问题,孩子情绪的问题,一定跟生活相关,跟情感相关。可能我们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是面对病症,他们要具体解决问题,但我觉得也需要一个写作者,把他们怎么样一步步走到这个地方的过程写出来。


文学的意义恰恰在这里体现。它是一个过程,并非一个确定的答案。



这一代年轻人身上,人际关系是一个极大的困难。

我们经常会埋怨孩子,说他们太爱打游戏了,他们完全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意出门,但我们根本没有想过,从整个家庭氛围到社会氛围,我们都没有给孩子一个人际关系建立的可能。

家庭里面,大人周六周日都是带着孩子上补习班。学校也没有给他们一个伙伴关系,都是竞争关系,甚至课间也是静默课间,不让去楼道玩,不让去操场玩,吃完饭趴在那里睡觉也不许说话,孩子真的没有时间去交流,何谈朋友呢?

我在书里写到一个女孩雅雅。她在网上交了一个朋友,朋友给她寄明信片,明信片小小一个,正面是一个小山谷,湖边有房子,然后白雪落下来:“我们学校的花开了,很多观赏团来看,你们那里花开了没有?你们家的猫好不好?”

雅雅把这张明信片给我们所有人看。我想,她的开心实际上是因为她很孤独。她生病的时候爸妈比她情绪反应还大,爸爸先是冷漠和沉默不语,后来给她下跪说,你赶紧好,不然我们家怎么办。

孩子本来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她不知道怎么处理情绪和生活的时候,家长比她更像孩子。

我采访的过程中,很多孩子都有一种被背弃的感觉。当孩子说“我有创伤”的时候,他是想对话,他是想倾诉,想让你知道在这个地方我受过伤,但是父母亲总是会往另一个地方去理解,会恼羞成怒,说我对你那么好,你就记得这一件事情,会拿着网上的视频说你看这个父母打孩子更狠。

我们新一代将来做父母不要这样。你要学习,你要学会倾听你孩子的呼唤,你要学会去应答这个呼唤。真正的爱是对方呼唤了你,你听到了,这才是真正的爱。


在我们的文化结构里,男性是向外的,女性是主内的,哪怕女性也有工作,但在抚养孩子的问题上,大部分也还是女性在参与更多。

所以当孩子生病,也是母亲在痛哭、痛苦,在求救,再带着孩子看病,而父亲几乎都是缺席的。这是一个女性的悲伤,因为父亲的缺席,母亲不得不跟孩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母子或者母女关系就会经常变得很紧张,因为黏合得太紧了。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妈妈跟孩子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然后有人就会说妈妈有问题,我们没有想到背后实际上有一个事不关己的父亲。

因为父亲的不参与,夫妻的关系也非常不好。当孩子出现一些情绪问题,“都是你惯的”,“都是你没养好”,这是父亲在嘴边的话,我听过很多人这样说,要么就是他心存埋怨,嘴上不说,但你都能看出来。

从一个女性成长的角度来说,这会使女性陷入某种困境。女性被完全捆绑在这个战车之上,捆绑成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也捆绑出一个疲于奔命的、唠唠叨叨的母亲,一个病态的母亲。


在很多心理咨询师的直播间,你会看到母亲在不断地唠叨,不断在叙说自己的苦难,那我想,如果这个时候父亲也在场,最起码这个母亲会没有那么焦虑。

参与家庭教育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我们陪着孩子去玩,陪着孩子去郊外散步,陪着孩子读书、写作业。

陪伴本身应该是个非常美好的事情,但是对于我们的文化结构、家庭结构来说,好像变成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而父亲退得太远太远了。


我们经常会说,我们作为家长太难了。但当你把目光投向孩子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一代孩子太难了。而这种难本身也包含有我们给他的难,我们也是社会压力的一部分。

在一些超级中学里,很多孩子的一天过得特别紧张,他的时间每一块都被分割得非常严密。一个孩子说,整个一层教学楼五个班,400 个学生,只有六个蹲坑,那稍微算算这个比例,你就会发现那是非常艰难的。所以有的时候就干脆憋着,一直憋出问题来。

这恰恰体现了什么?当我们在建构这样的学校时,当我们在建构这样的生活时,我们没有真正考虑到孩子的需求,他作为一个“人”的正当的、必需的需求。

还有海淀区家长。这些家长们对自己的资源信心满满,对自己的孩子信心满满,所以就更多地忽略孩子的精神健康。这可能就是我们“工具化”、功利化的一个最极端的体现。

所有人都会脱口而出,我们家长是爱孩子的,这句话一定要谨慎使用。当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祈求、期许长大的时候,你还能够做到无条件爱他吗?

我采访过一个补习班的老师。他的补习班里大部分孩子都是“差生”,学习不太好,可能性格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他见到很多家长说假话,他见到很多家长伪饰自己。

我们自私,今天在单位里面领导骂我了,回到家里面我就骂孩子,本来孩子没写作业,平常我不会打他的,今天我就打他一顿。

以前有句话是,在家人面前我们是最放松的,我们把所有缺点都呈现出来,我们任性。我觉得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家长跟孩子的关系需要经营,它并不是天然的,你需要有一种智慧,你需要对“怎么做父母”有一种认知。只有在意识到这个前提之下,我们才可能重新思考,我们对孩子的爱到底是哪种意义上的爱。



书中采访的一个孩子吴用说过一段话:

“妈妈,你得继续学习,你得知道人类创伤的复杂性和必然性。我的创伤是整个社会和整个文明的创伤,不是简单的海淀区青少年的创伤,并不是可疗愈的东西。”

所有人读到这句话都是非常震动的。大家会突然意识到,这不是一个孩子的问题,不是一个区域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可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问题。孩子始终没有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这首先就是一个巨大的创伤。

曾经有一个美国的学者写过一本书叫《童年的消逝》,里边提到,英国小孩七八岁就开始工作,是作为童工长大的。他们没有独立的个体意识的,只是侥幸长大了。

在今天,独生子女时代,很多家庭都是七八个家长,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围着一个孩子。我们会觉得,你看,这个孩子太享福了,你什么都不要管,只管把学习学好就行了。至于你是不是完整的人,你会不会做家务,会不会谈恋爱,会不会交到朋友,这些都不重要。

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是隐秘的权力意识在起作用,是家庭结构内一个强者对弱者的一种任性,一种随意,一种驱使。

吴用作为一个孩子,用自己的痛苦经验凝聚成这样一句话,真的是能够震动每一个人。他们对自身的认知,对情感以及家长的认知,包括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认知,都是走得很远很远了,但家长还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根本不愿意去真的思考。孩子们已经在引领我们往前走了,我们还是在后退,那我们何为家长?

我们把孩子当作一个空洞的人,我们说孩子是空心的,其实家长才是空心家长。

写这本书之前,我就这个话题发布了一个征集的消息,问有哪一个孩子愿意讲讲自己的故事,雅雅是第一个回应的。

她带着我去了补习班,带着我认识其他孩子,她在给我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说如果我的故事能够对他人有帮助,那就非常有意义。

雅雅休学期间,她已经有一种惊恐,没有办法走到教室、学校里边,但她说我也不能闲着,所以她在家看书,文学类的、社科类的、历史类的,涉猎非常广泛,看完后会写一些读书笔记,你可以从她的日记里看到她的思想历程,她嬗变的一个过程,和她内心的痛苦。

她是一个非常有理想的女孩子,当时她考大学的时候,我从她的申请文书里摘了一段,她写,因为自己曾经有过心理上的困扰,所以将来她想从事相关方面的职业,她知道中国的青少年有很多孩子都在这个困境之中,她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学有所用,对他人有帮助。

孩子是非常有力量的,为什么我们的家长没有欣赏到这一点,我们的社会也没有欣赏到这一点?

孩子们如此灵动,如此丰富,如此的有光彩,我们都没有看见。



我采访了那么多孩子,可以说,几乎所有孩子都没有躺平,都希望自己能走出去,能够学习,能够交朋友,能够看看绿色,看看天空。

书中写到一个孩子,敏敏,她 13 岁从一个超级中学逃跑之后就休学了,我认识她的时候她 16 岁,刚刚开始自学,想考高中。她不断地整理自己的思维,整理这三年来她的心路历程。

她讲自己怎么逃学,父母怎么家暴她,然后她又怎么样通过朋友、散步、烘焙小饼干去疗愈自己。她会反思自己,会去原谅别人,同时也会不断给自己鼓劲,说我会成功,我一定要走出来。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典型的自救的行为。那在这个自救的过程中,父母在做什么?周围的人在做什么?

我们难道不应该做点什么吗?

哪怕你在生活中是个再普通的人,你也要勇敢地担当一些东西。你是家长,你可以反思自己有没有“工具化”的倾向,今天晚上我的孩子回来之后,我可不可以笑脸相迎?即使他作业没写完,即使他只吃了 89 分,我可不可以稍微笑容展开那么多一点点?这就是一种改变。

学校的老师、校长也是家长,比如我这个学校每天 10 点钟必须关灯,我这个学校的操场孩子们是可以自由玩耍的,我觉得这就够了。

一个大的社会机制,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它的运转,如果我们都做那么一丁点事情,才有可能让一些好的条规真正落到实处,形成一种氛围,有一个大的松动,可能它就改变了方向。

每个人都有创伤,每一代人都有创伤,很多家长可能也带着过往家庭的创伤,也有自己性格的弱点,所以更要对自己的思维有分析——我对待孩子的哪一个行为好像是有问题的?一定要具体到行为上,语言上,而不是概念上。

吴用跟妈妈的对话里还有一句话,他说,妈妈,你不要有一个整全的、完美的家庭的幻象,你要知道,家庭内部都是有创伤的,你只有打破这个完整的家庭的幻象,你才能够怀着创伤往前走。

我们可能终生都走不过这个创伤。当我们想到父母在哪个地方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仍然会哭,会影响我们性格的终身发展,你可能终生都不能跟父母弥合关系。我们不要躺在创伤之上去翻滚,认清这个事情之后怎么往前走,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所谓的“断裂”不单是代际之间的断裂,还有情感的断裂,有认知的断裂,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它尽可能小那么一点,让那个横沟没那么宽。

生命本身是向往光亮的,是向上的。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要停在那个地方。

策划、 文字编辑 :卢璐

编导:徐清健

场地支持:中国建投集团建投书局

晚祷时刻

“我突然意识到,

我无法回应和碰触我孩子的痛苦,

不是因为我不了解他,

而是因为我自己可能就是他痛苦的来源之一,

在以爱为名的种种行为和话语中,

我们这些自以为爱孩子的人逐渐走向了爱的反面。”

——梁鸿

至少,

别吹灭那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孙杨被取消成绩

孙杨被取消成绩

新京报政事儿
2025-11-12 21:28:58
陈梦:能进半决赛已经很棒了,现在年轻人速度很快我差点跟不上

陈梦:能进半决赛已经很棒了,现在年轻人速度很快我差点跟不上

懂球帝
2025-11-13 14:32:16
成都通报“和平小屋”经营问题调查情况

成都通报“和平小屋”经营问题调查情况

界面新闻
2025-11-13 17:44:01
小孩试戴金镯子10秒,取下后营业员称变形要求赔偿1000元,民警到场后质疑商家行为

小孩试戴金镯子10秒,取下后营业员称变形要求赔偿1000元,民警到场后质疑商家行为

现代快报
2025-11-13 17:41:01
重大利好出现,A股终于如期大涨!

重大利好出现,A股终于如期大涨!

君临财富
2025-11-13 16:12:46
湖南省郴州市委原常委、统战部原部长黄峥嵘被决定逮捕,曾被通报跑官买官、私德不修

湖南省郴州市委原常委、统战部原部长黄峥嵘被决定逮捕,曾被通报跑官买官、私德不修

鲁中晨报
2025-11-13 16:19:01
多一个孩子多一份希望——天门市致全体市民鼓励生育的倡议书

多一个孩子多一份希望——天门市致全体市民鼓励生育的倡议书

恪守原则和底线
2025-11-12 20:04:43
高市一刻也等不了了!一架专机飞抵中国,这次派的高官,很有讲究

高市一刻也等不了了!一架专机飞抵中国,这次派的高官,很有讲究

寻墨阁
2025-11-12 21:14:07
魏兴贵已任重庆市武隆区委副书记,此前在北碚区工作

魏兴贵已任重庆市武隆区委副书记,此前在北碚区工作

澎湃新闻
2025-11-13 17:50:27
上海一男租客入室抢劫独居女房东获刑13年,房东:他带大行李箱,威胁勒死我后装进去

上海一男租客入室抢劫独居女房东获刑13年,房东:他带大行李箱,威胁勒死我后装进去

潇湘晨报
2025-11-13 15:12:18
全运会乒乓:女单4强名单出炉,国乒2大主力出局,陈梦超级逆转

全运会乒乓:女单4强名单出炉,国乒2大主力出局,陈梦超级逆转

知轩体育
2025-11-13 14:56:52
零食店诬陷3岁小孩偷6000元零食后续:好想来紧急介入,老板回应

零食店诬陷3岁小孩偷6000元零食后续:好想来紧急介入,老板回应

奇思妙想草叶君
2025-11-12 19:13:03
北京人上个月去了趟广州,说实话,广州人的素质让我眼界大开!

北京人上个月去了趟广州,说实话,广州人的素质让我眼界大开!

糖逗在娱乐
2025-11-13 13:27:39
狗咬人被摔死,狗主人上门理论被反杀

狗咬人被摔死,狗主人上门理论被反杀

中国新闻周刊
2025-11-13 12:44:20
正在被饿死的县医院们

正在被饿死的县医院们

医脉圈
2025-11-12 12:14:28
深圳电商炸出9500万补税罚单!收入1.6亿查出,进项票严重不足…

深圳电商炸出9500万补税罚单!收入1.6亿查出,进项票严重不足…

火山诗话
2025-11-13 13:22:33
刚刚!阿里,突发!直线爆拉!

刚刚!阿里,突发!直线爆拉!

中国基金报
2025-11-13 16:04:05
罕见!央媒对高市早苗火力全开,骂得相当难听,奉劝她别满嘴喷粪

罕见!央媒对高市早苗火力全开,骂得相当难听,奉劝她别满嘴喷粪

时时有聊
2025-11-12 20:45:52
为啥美国马桶有缺口,我国的马桶没有,缺口设计有啥特殊用意吗?

为啥美国马桶有缺口,我国的马桶没有,缺口设计有啥特殊用意吗?

诗意世界
2025-11-12 20:20:39
疯传!大批媒体曝:吴亦凡监狱中绝食死亡?

疯传!大批媒体曝:吴亦凡监狱中绝食死亡?

澳洲红领巾
2025-11-11 11:25:36
2025-11-13 18:20:49
新世相 incentive-icons
新世相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1601文章数 3926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教育要闻

江苏科技大学就业好不好?太暖了,打造专属就业服务

头条要闻

狗咬人被摔死狗主人上门理论被反杀 被告人家属发声

头条要闻

狗咬人被摔死狗主人上门理论被反杀 被告人家属发声

体育要闻

保罗,看看你对马刺干的好事!

娱乐要闻

王鹤棣孟子义真要搭?

财经要闻

源峰25亿赌局!汉堡王中国"卖身"求生

科技要闻

深夜重磅!GPT-5.1发布,奥特曼大谈情商

汽车要闻

具备高阶辅助驾驶功能 欧拉5预售价10.98万起

态度原创

游戏
数码
教育
时尚
房产

神作《辐射:新维加斯》重制有戏?权威编辑:在路上

数码要闻

1 块 SSD + 1 块 HDD:OWC 推出雷电 5 存储扩展坞 StudioStack

教育要闻

银川科技学院就业深造怎么样?高就业率+百余所海外名校,稳了!

今年最好看的4件大衣!

房产要闻

8200元/㎡!海口宝龙城,彻底杀疯了!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