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跨越时空的壁垒,让人们长久地驻足凝望。古代很多豪杰年少时便胸怀韬略,他们以青春和热血守护一方沃土,并在烽火暂歇时,横戈吟咏,将豪情凝入诗行。
春日的莺啼与繁花兀自喧闹,秋日的梨枣静待采撷,如此迷人和丰饶的景象,仿佛正期盼一位真正的主人,为其注入灵魂。下面分享黄庭坚题赠友人的佳作,别出心裁,颈联尤其令人称道。
![]()
赠黔南贾使君 北宋 · 黄庭坚 绿发将军领百蛮,横戈得句一开颜。 少年圯下传书客,老去崆峒问道山。 春入莺花空自笑,秋成梨枣为谁攀。 何时定作风光主,待得征西鼓吹还。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又是宋代文坛中独树一帜的人物,笔墨如长枪大戟,《松风阁诗帖》藏尽了豪气与疏朗。
黄庭坚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道德无多只本心。他直截了当地指出创作的核心在于突破陈规,道德的本质不在繁复教条,只需守住内心的善念。
他在诗歌创作中倡导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创新的极致追求。这首诗创作于作者被贬黔地之时,表达了对友人的崇敬之情。
![]()
北宋元符元年,黄庭坚贬居黔州已近两年。新旧党争的余波未停,西南边陲的湿瘴又让人觉得煎熬。时任黔南经略安抚使的贾师雄,以武将之身守土、怀文人之趣处世,也成了黄庭坚贬谪生涯中的知己。
开篇栩栩如生地展现出贾使君的不俗形象,“绿发”二字,借助草木初萌的鲜活,烘托出对方正当壮年的锐气。“领百蛮”三字,又在瞬间将思绪拉回边陲。黔南万山萦绕,地瘠民贫,自古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治理这片土地,必然要有过人的胆识与手段。
横戈得句一开颜,描写出友人上马安边、下马为文的文武双全。贾使君时任黔南知州,在崆峒山下建有园林,既是戍边将领,又是风雅之士。在蛮烟瘴雨的黔南,征战戍守本来就非常忙碌,贾使君却能在戎马倥偬里寻得诗兴,这份从容给荒凉的边地,增添了几分人文暖意。
![]()
颔联运用典故,少年圯下传书客,说的是秦末张良在圯桥遇到黄石公、得到太公兵法的故事。黄庭坚称赞贾使君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就像张良当年怀才待时,友人年轻时也是胸有丘壑、志在四方。
老去崆峒问道山,扣着贾氏家世的背景,崆峒山乃是贾家北园的所在。老去与少年形成对照,时光虽在身体上刻下痕迹,内心却始终坚守为人处世的原则、治理一方的初心。黄庭坚年少时也曾怀揣济世志,如今贬居西南,虽然远离朝堂,心中那份对道的坚守却未褪色。
![]()
颈联转而写景,又是字字含情。黔南的春天非常热闹,黄莺绕枝、百花争艳,本该是赏心乐事,可是诗人远离亲人和故乡,看到眼前的无限生机,心中反而倍感寂寥。
自然万物兀自生长凋零,不问人间兴废。这与刘禹锡的花含欲语意、草有斗生心异曲同工,却更显寂寥。当主人征战未归,满园风光就像无人关怀的孤儿。
春去秋来,风光依旧,诗人如今却困在黔南的角落里,困顿的境遇并未改变。他空有理想,无处施展,空有才华,无人赏识。作者深藏愁绪,反而用热闹风光反衬冷清心境,读起来让人心里倍感沉重。
![]()
结尾的语气重新振作,怅惘之情化作了豪迈的期许。何时定作风光主,不是空泛的追问,而是盼着贾使君能真正掌控黔南的治局,让这片土地的风光有人珍视,让守边者的才华可以施展。
最后一句又给出了具体的期待,“征西”二字,指向西部边陲的战乱,“鼓吹”是指鼓声震天、旌旗招展,那是乱世里最让人安心的凯旋画面。黄庭坚盼着贾使君重返中枢,而自己或许也能结束贬谪生涯。
全诗没有辞藻堆砌,却在平实的笔墨里寄托了一腔深情。诗人似乎在告诉读者,莫问旌旗影中的鼓声何时停歇,且看那莺花岁岁嫣然,梨枣默默垂枝,一如崆峒山月,静照着征人归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