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瑜伽课,心想也差不多到饭点了,就跟小英一起在附近的餐馆吃饭。她大宝今年上高一,闺女上初二,我家娃在上小学二年级,饭菜还没上来呢,我们就聊起了孩子们的学习。
“我爱人说,一个孩子是不是学习那块料,从他的草稿纸就能看出来。”起初我只当是一句家常唠叨,可一听小英的队友就在市重点中学教书,这话瞬间在我心里有了分量。
她颇有感触地接着说:“我们那位,批了20年卷子,看过成千上万的答案。他说,学霸的卷面都是非常干净的,倒不是字多漂亮,而是思路的轨迹清清楚楚,你仿佛能透过卷面,看到他那冷静、有条理的大脑。
反过来,很多孩子卷子写得满当当,分数却不行。不少人老拿粗心当借口,可是考试能稳拿第一的孩子,他们是从来不丢冤枉分的。”
仔细回想一下,孩子错了一道他平常会做的题,我也常常说他粗心。难道真不是马虎所致,而是有更深层的原因?
我细细地听着、问着,最后才弄明白是这么回事。原来学霸稳居前列,靠的不是超群的智商,而是从小默默在坚持的3个隐藏习惯,遗憾的是,这些习惯被90%的家长忽略了。
![]()
1.审题时多动手
你们以为孩子把题做错,是真的不会吗?太多时候,他们是根本没看清题目在问什么。信息从眼睛过了一遍,根本没进脑子。
“粗心”是结果,审题不过关才是根源。
和渊老师在《成为考试高手》中提到一个发现:优等生做题时,常会不自觉地“心里默念”。这相当于为大脑开启了双核处理器:眼睛输入一次,耳朵再确认一次,形成闭环后,自然不易看错。
所以从低年级开始,务必要求孩子用小手一字一句地读题、读课文。慢是慢了一点,但是手到了,眼和心才能到。唯有这样,才能强行把孩子注意力拽回来,逼着他的眼睛和大脑同步处理信息,那漏字、看错字的问题就大概率不会出现在他身上了。
三年级后,学科变多了,题目变长了,快速阅读的能力提升了,就让他在读题时,顺手把核心条件、关键数字、问题要求圈出来。
比如:“小明从A地出发,速度为每小时5公里……”,就把“A地”、“5公里”圈出来。
这样把长长的题目,翻译成几个关键信息点,排除所有干扰,大脑就能立马提取关键信息去解题了。
2.草稿分区
写到这儿,就想起我家小子那鬼画符一样的草稿纸。平时刷题时,让他做一道应用题,老是东算一下,西画一会,问他怎么算的,他翻半天只来了一句:“我也不知道。”
![]()
而学霸呢,他们会把草稿纸分区规划,会把一张草稿纸对折,再对折,让它自然分成了四个或八个“小格子”。做题时,在左上角第一个“格子”演算第一题,并标上题号;然后第二个“格子”给第二题……依此类推。
这样考试检查时就一目了然了,复查第5题,直接找到第5个“格子”,计算过程清清楚楚,不用满世界找。而且还不容易抄错,考完试复盘时,拿着这张草稿纸,就能清晰地看到每道题的思考路径,错在哪一步,一目了然。
3.答题时做标记
为什么很多孩子考试时间总不够?因为他们没有战略,像各自为战的散兵,缺乏全局指挥,结果连面会做的题,也没时间拿下。可成绩拔尖那一拨孩子,俨然就是时间管理大师,控场能力稳得一批。
他们会对不同的题,做一个标记:
✔(打勾):十拿九稳,轻松拿分的题。做完立刻打勾,心里瞬间有底。
○(画圈):有点犹豫,需要费点脑筋的题。果断画个圈,跳过。
✘(打叉):完全没思路,看了就头大的题,立刻打叉。
有了这个标记系统,考试流程就清晰了:
![]()
第一遍,像扫地一样,把所有打了“✔”的题一口气做完,稳拿基础分。
第二遍,回头专心解决那些画了“○”的题,此时心态放松,往往能豁然开朗。
第三遍,如果还有时间,再去碰那些“✘”的难题,能捞一分是一分。
普通孩子考完了,卷子就扔一边了。可学霸,他们不只盯着卷子上的分数,考完后还会来一遍重点复盘,比如:
画“○”的题,当时为什么犹豫?知识点哪里模糊?
打了“✔”却做错的题,是哪里出了问题?
所以你看,学霸到底赢在哪儿?
他们赢在思维严谨,赢在细节极致。
真正的赢家,不是赢在攻下了多少难题,而是赢在别人丢掉的那一分一厘上。
这3个习惯,看似简单,但坚持下去,内化成的是一种能力,一种“稳”的境界。这比刷一百套题都管用。
别等了,今天放学回家,就让孩子从数学作业开始,就试试“审题圈划”和“草稿分区”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