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的德黑兰夜空,新闻在黑暗里炸开。塔斯尼姆通讯社在X平台发出一条短帖,声称伊朗的最新洲际弹道导弹已“基本准备就绪”,射程可达1万公里。几个词足以让世界屏息——那几乎能覆盖整个欧洲乃至美国本土。可在军事观察者的笔记里,这条消息旁边都画着问号。伊朗究竟是在展示肌肉,还是在制造幻影?一场新的信息风暴,正从波斯湾的沙丘卷向全球。
火箭升空,影子落地
伊朗的导弹传说,总是伴随着火光。几乎每一次航天发射,外界都要猜测它的“另一层含义”。
![]()
今年年初,伊朗用“Qaem-100”固体燃料火箭将“索拉娅”卫星送入轨道。官方称那是和平用途,展示国家自立的科技力量。可在西方的分析报告里,这种火箭被标注为“潜在的导弹技术基础”。
镜头里,火箭划破夜空,尾焰拉出一条长线。电视解说的声音振奋,观众拍手。就在同一时刻,远在华盛顿的智库分析师却在计算推力曲线。他们看到的不是卫星,而是弹道。
![]()
几个月后,德黑兰又发射了“Chamran-1”。火箭从沙漠升起,落入太空的轨迹完美无缺。塔斯尼姆社称这是“新的里程碑”,但评论区早已热闹:有人喊“科学自立”,也有人调侃“下一个就是导弹”。
伊朗的航天计划与导弹项目,一直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运载火箭与洲际导弹共享的,是多级分离、制导系统与载入控制的技术。外界每看到一次火箭成功,就会在笔记里加一句:“导弹的壳已备,只差声明”。
而今,这一声明似乎真的出现。11月7日,塔斯尼姆通讯社引用匿名国防消息人士称,伊朗的“最新型洲际弹道导弹已基本准备就绪”,射程达1万公里。消息在X平台发布,仅几句话,却引发连锁反应。
![]()
几小时内,“1万公里”成了热词。各国记者在凌晨翻阅资料,卫星图像分析公司开始调取库姆和塞姆南的发射场影像。
德黑兰街头一如往常。咖啡馆的电视播着老歌,没人讨论导弹。那条短短的新闻,似乎只在国际层面燃烧。伊朗外交部没有评论,革命卫队官网没有补充声明。像是一块投向池塘的石头,溅起浪花,却不见石头的去向。
![]()
外界的怀疑也随之而来。没有试射画面,没有飞行数据,没有国防部声明。BBC、路透社、AP都选择了谨慎措辞——“消息尚未独立核实”。西方防务官员保持沉默,这种沉默本身也成了表态。
塔斯尼姆社的帖子并未撤下。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伊朗的策略:模糊而又坚定,既不否认,也不解释。对于一个长期被制裁、时常被忽略的国家来说,这种模糊,反而是一种力量。
1万公里的风声
如果真是1万公里,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伊朗能从德黑兰发射导弹,跨越亚欧大陆,打到北美。
这个数字之大,让许多分析师笑着摇头。伊朗的现有型号——“Shahab”“Sejjil”“Qadr”系列——射程大多在2000公里上下,覆盖以色列、沙特与地中海沿岸。要跨越五倍距离,技术跃迁近乎革命。
![]()
一些专家指出,伊朗可能在技术上追求“理论射程”——也就是在计算条件下可达1万公里,但并非真实测试。换句话说,是算出来的,不是飞出来的。
这并非第一次。多年来,伊朗常以“航天成功”映射导弹进步,用模糊空间制造威慑。
德黑兰的军事展示往往注重视觉效果。车队驶过城市主干道,导弹模型高耸,其下写着阿拉伯文口号。士兵整齐站立,摄影机捕捉角度。国内媒体称这是“自卫象征”,外媒则称“战略信号”。观众看到的是力量,分析员看到的是信息。
![]()
但这次不同。数字太惊人,声明太简短,背景太模糊。美国防部消息源告诉路透,尚未捕捉到任何异常发射活动。欧洲太空监测系统同样没有记录到轨迹或火焰。
这意味着:如果那枚“1万公里导弹”存在,它还躺在仓库,或者,只存在于想象里。
从政治层面看,伊朗的表态也有背景。10月初,革命卫队司令在讲话中提到:“我们导弹的射程将按需要延伸。”那句话在国内新闻中被强调,也许正为11月的消息做了铺垫。这种逐级升级的叙事——先放话,再放数字,再放沉默——形成了经典的“威慑策略”:既让对手不安,又不给证据。
![]()
对伊朗而言,这种模糊正中下怀。制裁让它难以凭经济吸引注意,军事信号便成了另一种存在方式。即便导弹还在研发阶段,一个“1万公里”的数字也足够撬动国际议程。
德黑兰的气氛仍旧平静。清真寺的宣礼声准时响起,商贩照常吆喝。只有在国防部的高墙内,工程师们在夜里测试燃料舱与导引系统。固体燃料的气味弥漫,是科研也是象征。
国际舆论的镜头则盯在“真实性”上。美国智库CSIS的导弹项目研究员指出,没有完整飞行测试,就不能认定为洲际导弹。技术链要跨过的坎——再入弹头、热防护、突防系统——缺一不可。迄今为止,伊朗未展示这些成果。
![]()
换句话说,“1万公里”像个影子,存在于说法之中,而非天空之上。
外界的警觉依旧。以色列防务分析机构称,无论数字真假,伊朗此举都在“重新定义威慑边界”。欧洲多国情报机构内部会议提及该报道,强调“需观察发射场卫星图变化”。德黑兰或许正享受这份被注视的感觉。
而普通伊朗人,对此并不热烈。经过多年制裁与通胀,他们更关心面包价格。导弹、卫星、国际风波——这些都是电视里的事。街头的风照常吹,唯一不同的是,风里多了一丝被放大的自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