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智远 | ID:Z201440
黄金分时策略
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品牌在传播上,也开始玩「凌晨发布」这一套了。
怎么玩?
很简单,有的公司会选择在晚上,甚至半夜,正式发布他们的大模型或新产;。但那个时间点,他们不会大规模推广。
真正杀招,是放在第二天早上;会把所有的稿件、投放、信息流广告,全部集中在早晨上班这段「黄金时段」一次性引爆。
为什么这招聪明?关键在于,拿捏住了用户注意力的节奏。
上午是注意力高地:上班通勤、坐地铁是一天中人们最主动刷手机、吸收信息的时段;这时推内容,占据心智的效率最高。
晚上是注意力洼地:一整天工作下来,人已经疲倦,刷手机多半是娱乐放松,对深度内容的接受意愿和能力都下降了。
所以,这种「凌晨发布,早晨引爆」的打法,本质上是一场精密的「注意力伏击」。
而且,这套逻辑其实是从国外学来的。为什么很多海外科技博主愿意熬夜看凌晨的发布会?因为他们要赶在第二天早晨出内容。
谁能抢到用户醒来后的「第一眼」,谁就赢得了传播的初始动能,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节奏设计。
气味是高纬度的第三空间
我平时其实不太喷香水,但有一次经历,意识到一个有趣的「定律」,气味,才是真正的「第三空间」。
这怎么来的呢?
有一次在商场里,一个妹子从我身边过去,我根本没看清她长啥样,但一瞬间,一股淡淡的香水味飘了过来。
就是那一刹那,注意力被抓住了。
我当时突然意识到:视觉好看,是直接冲击;气味,是一种更高级的感官,它无形,却有极强的穿透力。
因为这个洞察,后来我开始认真挑香水;最后选到一款「Hermes Parfums」,性价比不错。
它是那种淡淡的木质调香,不张扬、不浓烈,闻起来很舒服,有一种低调的存在感;那种感觉像,做第三方一样。
当然,一开始我也没经验,草率的喷了很多,后来慢慢掌握了尺度,少喷一点刚刚好,现在出门需要社交时,都会用上一点。
大家是怎么理解「Agent」?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Agent」这个概念;从我使用角度看,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比如,让 Agent 帮我写一份研究报告,为什么它不能被打断呢?
很多人总想「一口吃个胖子」,下一条指令就要「生成完整报告」。但现实是,现在很多产品根本做不到一次性输出完美结果。
除非在一种理想的情况下,AI 不联网,而我又能给它极其详细的数据,它才有可能生成一份能直接用的报告。可这种情况太少了。
所以我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 Agent,能力必须在「交互」过程中才能被激活;它应该是一个双向交互、不断演进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输出。
举个例子:
比如我要做一个研究报告,最初可能只有一个模糊的思路。我要一些背景、要研究某个问题、还需要数据。
真正的 Agent,应该这样工作:
它基于我的想法,先给我一个框架,或者问我几个关键问题,比如「你还希望我加入哪些角度?」、「你需要什么样的案例或数据?」
在我回答它的过程中,思路会越来越清晰,同时我也可能会上传一些相关资料。
然后我们就这样来回交互、不断补充,像两个人一起讨论一样,最后共同把报告完成。
所以,Agent 的本质不是「我写个几百字的超长提示词」,也不是「它啪一下就生成一份看似完整但不够精准的报告」。
真正的Agent 是一种「双向协作、持续生成」的机制,共同思考,一起创造。
陌生人可以无偿分享
我发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可以毫无负担地跟陌生人无偿分享知识和经验,但千万不要轻易让身边的人,特别是同事之间,太难搞了。
为什么呢?
因为对陌生人分享,发到网上,收获流量、点赞、评论或者粉丝;你帮了他,他可能还会宣传你,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但对于身边的人,能藏一点还是得藏。千万别让他们觉得可以轻易、免费地获取你辛苦积累起来的思路和阅历。
这一点我有真实教训的,真遇到过这种人; 所以,后来在职场和生活中,我就告诉自己一个原则:尊重他人命运。
有些坑,他必须自己掉进去才能长记性;有些道理,他必须自己悟到才算数。你现在好心拉他,他将来未必感激,反而可能觉得你碍事。
所以,现在再遇到别人来请教,想听听我的看法,我的策略是:简单分享一些表面的、通用的信息。
你真要掏心掏肺地把底牌都亮给别人,教他如何思考、如何破局,他学成之后,非但不一定念你的好,反而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背刺你一下。
保护好核心价值,是一种必要的智慧。
关于写作的人味儿
经常听人说,写作或者一篇文章没有人味儿。那怎么才能有人味儿呢?后来我发现,关键点在于 「在场感」和「体验感」 。
如果作者本人对所写的东西没有第一手的体验,文字就很难有温度。但问题是:商业内容怎么才能有人味儿呢?
比如,你写马斯克,写一个你根本不可能接触到的公司战略,你不可能有那种物理上的「在场感」啊,这怎么办?
我后来为这个问题找到了一个答案,那就是「思考的在场感」 ,或者说,有没有把你自己的「感受」放进去。
请注意,是「感受」,不是「观点」。这俩不一样。
发表一个观点,是说「我觉得马斯克这么做很激进」。这还是在观念和评判的层面,依然是冷静的、有距离的。
描述一种感受,是我会写「读到马斯克这个决定时,我第一反应是倒吸一口凉气,心里盘算着这得烧掉多少钱,这种破釜沉舟,又让我有点兴奋」。
所以,能感觉到区别吗?
「感受」是你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面对这个信息时,内心产生的那个最直接、最真实的情绪波动和心理活动。它把你思考的过程、你的情绪反应,都坦诚地摊开给了读者。
所以,即便无法亲临马斯克的办公室,但只要坦诚地分享思考他时的内心戏,也能找到临场感把。这应该是人味儿。
床单破了个洞
前几天睡觉,我发现床单破了个洞。当时,第一反应就觉得「好惨啊」,然后脑子里立马蹦出来的念头就是:「该去买个新的了」。
![]()
但就在这个冲动之后,我冷静下来一想:
好像别人看不到,也无所谓。这么一想,觉得也还好,完全没必要立刻去买新的。买的钱应该丢到基金里,说不定还能赚,我居然还下意识拍个照,感觉今天用上了。
衍生购物欲
我发现现在很多购物欲,都是《衍生需求》。有时候我本来根本不需要这个东西,但刷小红书、看短视频的时候,平台不停地给我推,我看多了就会觉得:
哎,卧槽。这个我好像也很需要。
就比如,我最近看到的iPad的《磁吸圆环支架》。看着视频里用起来特别方便,,我就开始琢磨是不是也得买一个。
但回头一搜,一个叫《图拉斯》的品牌,要一百多块钱;虽然品质可能确实好,我就开始想:我真的需要它吗?
没有这个支架,我的iPad平时不也用得好好的吗?这不就是个典型的《被创造出来的需求》嘛。
所以,我现在有个意识:得分辨一下,某个想买的东西,到底是真实生活里的痛点,还是只是刷手机时种下来的《草》;100块钱应该丢到基金里,应该能赚把。
喝咖啡与物欲
经常喝咖啡,一个月下来,光在瑞幸、库迪这类店,就能喝掉差不多20杯。一算账,200块钱就花出去了;钱虽然不算巨款,但我觉得这是可以优化「基础消费」。
然后,我在朋友推荐下,在京东买了那个「摩可纳」的冻干咖啡,100克大概40块钱,能喝一个半月,成本一下就降下来了。
但接下来有个难题:冰块怎么解决?
家里有冰箱,但总不能为了这点需求,特地再去买个制冰盒吧?那又多一件东西,违背了我精简的生活。
后来我发现,很多事情得「错位」去想。我在美团上买了很多那种装干果、或者买茶叶时附赠的透明密封袋,就下面装菊花的袋子,草率吧。
![]()
冰忘记拍了,用这种袋子装一半水,封好口,直接平放进冰箱。
冻成冰后,拿出来一掰或者用刀一敲,就是完美的冰块了;用一次就扔,特别方便,最关键的是,完全没有「又多了一件闲置物品」的心理负担。
真爽。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降低物欲不光是少买东西,是用一种更聪明、更轻巧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需求。
交互革命的革命
不管是B端还是C端应用,用户越来越多和使用场景的增加,功能都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是「熵增定律」的必然结果。
但好在,还有一个变量:AI。
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AI代理(Agent)正悄然融入工作流,带来一场交互革命。
比如:
以往销售人员拜访完客户后,要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登陆系统、找到表单、再填写跟进信息。
现在,只需要在一个对话框里,用语音描述拜访情况,系统就能自动完成后续的数据录入;枯燥的码字工作,目前也变成了对话。支撑这一切的,不就是AI工作流嘛。
调用大模型通用能力,把语音转成文字,再根据提示词,提取要点,写入到对应的表格中。所以,结论是啥?我感觉:输入端的交互革命在发生,输出端的变革,也已经在路上。
就是很抽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