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绘艺学:空气透视法,用“近纯远灰”让画面呼吸
很多人画场景时,明明用了透视法则,却还是觉得 “空间感单薄”—— 近处的树与远处的山像贴在同一平面,画面缺乏 “远近通透” 的呼吸感。其实,这是忽略了 “空气透视法” 的作用。空气透视的核心是 “近纯远灰” 黄金法则:近处物体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细节清晰,远处物体色彩灰暗、对比减弱、细节模糊,模拟空气中尘埃、水汽对光线的阻隔效果。掌握这一法则,能让你的画面从 “扁平的场景” 变成 “可穿行的空间”,充满自然的呼吸感。
![]()
“近纯远灰” 的第一层:色彩纯度随距离递减,让空间有 “色彩纵深感”。空气会吸收光线中的高饱和色彩,让远处物体的颜色逐渐偏向灰色调。绘制时,近处物体需用高饱和色彩(如近处的红花用正红、绿叶用鲜绿),色彩中少加或不加灰色;中景物体的饱和度降低 30%-50%(如中景的树木用灰绿、房屋用灰橙),在固有色中加入少量中性灰;远景物体的饱和度降至 10%-20%(如远山用浅灰蓝、远树用浅灰绿),几乎接近灰色调,仅保留微弱的固有色倾向。比如画森林场景:近处的松树用深绿(高饱和),中景的松树用灰绿(加 20% 灰),远景的松树用浅灰绿(加 50% 灰),同时远景融入天空的淡蓝灰,让色彩从近到远自然过渡。若忽略纯度变化,让远山上的树也用鲜绿,会让远山 “跳” 到近处,破坏空间层次,画面显得压抑不透气。
“近纯远灰” 的第二层:明暗对比随距离减弱,让空间有 “光影呼吸感”。近处物体受光线直射,明暗对比强烈(亮部亮、暗部暗);远处物体因空气阻隔,光线被散射,明暗对比逐渐平缓。绘制时,近处物体的明暗反差需大(如近处的石头,亮部用浅灰、暗部用深灰,反差明显);中景物体的明暗反差缩小(如中景的房屋,亮部用中灰、暗部用深灰,反差减弱);远景物体的明暗几乎融为一体(如远景的云层,仅用浅灰与稍浅灰的细微差异,无明显暗部)。比如画海边场景:近处的沙滩亮部用暖黄、暗部用深棕,对比强烈;中景的海面用浅蓝灰,亮部与暗部仅差一个色阶;远景的海平面与天空衔接处,用几乎相同的浅灰蓝,分不清明显的明暗边界。这种对比的强弱变化,会让视线自然从近处的 “清晰光影” 过渡到远处的 “柔和色调”,画面像被空气 “过滤” 过一样,充满通透感。
![]()
“近纯远灰” 的第三层:细节层次随距离简化,让空间有 “视觉焦点”。空气中的微粒会模糊远处物体的细节,让远处景物呈现 “整体轮廓” 而非 “精细纹理”。绘制时,近处物体需刻画丰富细节(如近处的花朵画花瓣纹理、叶片脉络,石头画表面裂纹);中景物体保留主要细节,省略细微纹理(如中景的房屋画门窗轮廓,省略墙面砖块纹理);远景物体仅画整体轮廓,不做任何细节(如远景的山脉画大致起伏,不画岩石纹理;远树画成团状轮廓,不画单根树枝)。比如画乡村场景:近处的稻田画清晰的稻穗线条(每根稻穗可见),中景的稻田画成片的色块(仅区分稻穗的整体走向),远景的稻田画模糊的黄绿色块(无任何稻穗细节),同时远景融入雾气的浅灰,让细节从近到远逐步 “消失”。若在远景的稻田上也画稻穗细节,会让远景与近处 “抢戏”,视觉焦点混乱,画面显得拥挤不透气。
空气透视法的关键,是让 “空气” 成为画面的一部分 —— 通过 “近纯远灰” 的色彩、明暗、细节变化,模拟空气在空间中的流动与阻隔,让观众能 “感受到” 近处的清晰与远处的朦胧。无论是画城市街道(近处的商铺色彩鲜艳、细节满满,远处的街道融入灰雾),还是画山间风景(近处的溪流波光粼粼、对比强烈,远处的山谷笼罩灰蓝薄雾),只要遵循这一法则,就能让画面摆脱扁平感,呈现出 “远近通透、层次分明” 的呼吸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之中。记住:空气透视不是 “额外的技巧”,而是让透视更真实的 “补充法则”,它能让你的画面从 “看得见” 变成 “感受得到”,充满自然的生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