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明的两个极端官员。
海瑞,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张居正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
海瑞比张居正大11岁,共同经历三朝为官,但是两人没有见过面。
这两个可以说是明朝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极端官员了。
海瑞一生清廉,去世时仅有薪金八两,葛布二丈,旧衣数件,可谓宦囊如洗,是大明朝第一清官。
而张居正则高调多了,坐32人大娇,每顿饭要100来道菜, 导致没有地方放筷子;还妻妾成群,连他身边的仆人都能掏钱买官,可谓生前身后都引来了不少的争议。
有人讲,如果让海瑞代替张居正做大明首辅,成就会不会比张居正要高?
![]()
二、大明海清天!
海瑞号"刚峰",人如其号,刚正不阿。
他任应天巡抚的消息传出后,官员们纷纷请求离职或调走,权势之家连朱漆大门都改漆黑色,甚至有官员赶紧把轿夫从八人减至四人。
这位大明"纪检委"的清廉威名可见一斑。
在淳安知县任上,他穿布袍、吃粗粮,让老仆人种菜自给。
他还不畏强权,面对首辅严嵩的亲信鄢懋卿的奢华巡视队伍,他直接写信质问:是按你牌告上说的“素性俭朴”办,还是按你实际的奢华排场办?
但海瑞并非只有清廉,他还有着卓越的行政能力,在巡抚应天任上,他成功疏通了吴淞江与白茆河,不仅解决了水患,还以工代赈救济饥民,开创田地。
这样一位官员,无论哪方面看都是一位治世能臣,但是我们别忘了明朝当时的政治生态环境。
海瑞坚守儒家道德准则,行事原则性强,近乎苛刻地遵守法律和祖制,对潜规则和权谋手段深恶痛绝。
这种刚直也导致他在官场中屡遭排挤,难以与他人共事。
三、第一首辅张居正。
与海瑞相比,张居正显然更懂得官场运作。
他性格圆滑机敏,深谙官场潜规则,善于权谋和妥协。
![]()
推行改革时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变通,以“一条鞭法”“考成法”等改革措施为核心,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推动政策落地。让明帝国增加了两倍的纳税土地,国库积银800万两,这些成绩支撑了万历时期的三大军事征伐。
张居正的为官之道与外圆内方颇为契合。
他明白完全禁止官员贪污不现实,因此不求官员不贪,只求少贪,把实物税改为货币税,减轻百姓负担的同时,也让官员能够接受。
很显然,张居正的改革成就是斐然的,为大明强行续命几十年。
四、海瑞当首辅会比张居正成就高吗?
"海瑞做首辅?大明朝死得更快!"--这是一位历史学者的大胆判断。
如果海瑞真的当上首辅,可能会推行他的“三无”执政纲领:无贪腐、无特权、无虚饰。
他可能参照洪武祖制,将首辅年俸从1000石压至180石;推行监察改制,让御史轮岗查抄高官府邸;全面清丈田亩,让士绅补交欠税。
这些措施看似美好,却可能引发五大危机:
1.决策僵局:海瑞非黑即白的性格,难以处理复杂外交议题;
2.人才断层:严查"常例钱"可能导致基层行政停摆;
3.皇权博弈:万历皇帝可能借海瑞打压文官集团;
4.经济震荡:强推田亩清丈可能引发士族武装抗税;
5.身后困局:缺乏制度性建设,改革成果易被反扑。
海瑞如同拿着放大镜的裁缝,能看见每寸布料的瑕疵,却不懂如何缝制华服。
尽管海瑞非常尊重张居正,评价他“工于谋国,拙于谋身”,但张居正却弃置海瑞十余年不用。
这并非因为海瑞无能,而是两人政治理念存在分歧。
张居正偏向变法,而海瑞则想恢复洪武制度,在复杂的万乐初年,张民正需要的是能灵活执行政策的人,而非海瑞这样的道德标杆。
五、难道不需要海瑞这样的清官吗?
![]()
"水至清则无鱼",海瑞适合作为一把利剑,祛除大明身上的手足之疾,而给朝廷续命的重任,则需要张居正这样的政治家。
在明朝后期,一个能搞到钱的政治家在首辅的位置上,比一个道德标杆更实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清廉无用。
恰恰相反,海瑞的存在,让张居正们时时保持警惕性、谨慎心和畏惧感,才不至于迷失自我。
海瑞最终没能等来他的首辅任命。
张居正的改革为明朝续命数十年,而海瑞的精神力量则激励着后世。
或许,一个健康的社会,既需要海瑞这样的道德标杆,也需要张居正这样的务实改革家。
来源:侃史论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