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我国近3亿老年人既“活得久”更“活得好”,成为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近日,北京大学董尔丹院士、曾毅教授、姚尧研究员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大阪大学、香港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国内外多家高等院校在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公共卫生》在线发表研究成果。专家团队聚焦饮食、运动、教育、医疗、住房等要素,对全国1.1万余名老年人进行了长达13年的追踪分析,结果证实健康生活方式与社会决定因素对人群健康结局具有根本性影响,从而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撑。
![]()
如何从“活得久”变为“活得好”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预计2035年,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高达4000万,老年人医疗费用支出占全国医疗费用40%以上。
“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延长健康寿命、压缩失能期的目标。近10年来,我国老年人平均预期寿命从76岁提升至79岁,但如何让老年人既延长寿命又保持生活自理能力,仍是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姚尧研究员介绍,此项课题依托“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项目,覆盖全国23个省份,共纳入11804名65—100岁的老年人。作为全球样本量最大、随访时间最长的老年健康纵向研究之一,相关数据有着广泛代表性。研究创新性地采用连续时间多状态模型,精准追踪老年人自理—失能—死亡的健康转变轨迹,针对其健康生活方式(饮食、运动、吸烟、饮酒)和社会决定因素(经济、教育、医疗、居住、社会支持)对“生活自理期望寿命”的影响做出系统评估。
男女健康存在性别差异性现象
此项研究对国际学界十分关注的“男女健康—存活悖论”现象进行了深度解析——在世界范围内,女性普遍比男性长寿,但健康状态相对较差,带病生存的时间也更长。数据显示,65岁时,女性总期望寿命(18.18年)长于男性(15.50年),但男性自理寿命(11.29年)长于女性(10.35年)。这就意味着,65岁女性平均要在失能状态中度过7.83年,男性为4.21年。女性虽然预期寿命更长,但面临更长的失能期,这一健康挑战需要引起重视。
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健康老龄化路径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特征,提示应该实施差异化的健康干预策略。
生活方式干预对男性效果更显著
研究数据显示,同时具备3—4种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规律锻炼、不吸烟、不过量饮酒)的男性,比仅有0—1种健康习惯者平均多享受2.45年自理生活,女性则为2.09年。
论文第一作者任龙兵博士分析,41.1%的男性仅有0—1种健康生活方式,女性这一比例为19.3%,反映出不同性别在健康行为上的差异和获益潜力。在4项健康行为中,规律运动效果最为理想:每天坚持锻炼的老年人,自理寿命比不运动者多1.2—1.5年。
社会支持有望延长女性健康寿命
研究发现,女性健康寿命与社会环境改善的关联更为密切。在经济保障、教育机会、医疗可及性、居住条件和社会关系5个维度中,拥有4—5项良好社会条件的女性,自理寿命比条件较差者延长1.95年,男性则为1.67年。
姚尧指出,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政策导向意义。研究显示,54.7%的女性仅占有0—1项有利的社会决定因素,而男性此项比例为20.7%。部分老年女性在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医疗可及性等方面存在发展短板,需要政策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完善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和社区支持体系,是延长健康寿命的重要途径,也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共同富裕的要求相契合。
协同效应可延长自理寿命近4年
研究还发现,健康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改善可望产生显著协同效应。同时具备良好生活方式(3—4项)和积极社会条件(4—5项)的老年人,自理寿命可比“双低组”(各0—1项)平均延长近4年,总寿命延长超5年。
“健康老龄化不是‘个人战’,而是‘系统工程’。”董尔丹院士表示,仅靠个人改善生活习惯远远不够,需要同步完善社会保障、医疗服务、社区支持等社会条件,健全早筛、早诊、早治、早康复的服务体系,形成多方合力,这正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核心要义。
为“失能压缩”目标提供科学证据
任龙兵博士表示,该研究在中国人群中证实,通过系统性干预,可实现健康寿命与总寿命同步增长,避免“失能期”过度延长。“许多国家均面对‘寿命延长但失能期也延长’的挑战,我们的研究表明,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支持能帮助中国老年人更长时间保持生活自理能力。”
曾毅教授评价指出,这一研究为实现“失能压缩”目标——即在延长寿命的同时缩短失能期——提供了实证基础,对推进健康老龄化意义重大。
四项建议有助于人口高质量发展
基于研究成果,专家团队就贯彻健康中国战略、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出四方面政策建议——
一是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控烟限酒、合理膳食、全民健身等健康促进工作,开展个性化健康干预,推动健康关口前移,让老年人“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二是完善社会健康决定因素。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社区养老服务,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和精神文化生活,包括向女性、农村和低收入等弱势群体倾斜,延长健康寿命的同时促进健康公平。
三是推动“医养结合”与“社区健康促进”协同发展。将健康管理融入养老服务,构筑“预防、治疗、康复、照护”全链条服务体系,让健康资源更加均衡可及。
四是探索性别差异化健康政策。针对不同性别老年人健康需求特点,在充分尊重性别平等原则、避免刻板印象的前提下,制定更加精准的健康干预措施,关注个体差异,确保不同群体都能获得适宜的健康加持。
应对全球老龄化,彰显中国方案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带头人王永晨教授认为,上述研究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既关注“活多久”,更关注“怎么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健康中国核心理念。研究揭示的健康老龄化性别差异路径,为制定精准、公平的老龄政策给予了科学指引,对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结论的推广应用仍需更多实践验证,政策制定需要因地制宜。
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院长靳令经教授表示,这项研究揭示了健康生活方式与良好社会环境的协同作用,不仅能降低失能风险,也有助于促使从依赖到自理的功能恢复,体现了康复医学“早预防、早干预、早康复”的理念。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社区康复、功能维护及老年残疾预防新政策,帮助加速实现“延年益寿”与“提升生活质量”并重的健康老龄化目标。
“健康长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追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姚尧研究员表示,通过个人努力与社会支持双向发力,相信我国有条件、有能力逐步实现“活得久、活得好、活得有尊严”的健康老龄化目标,为全球应对老龄化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衣晓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