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自建国以来,是后起之秀,从独立自主到如今在国际上获得认可,都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和西方“斗争”这么多年,一直有个奇怪的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总能在一些中国大事上抢先一步发声,比方说中国军队的调动、科技新进展,甚至政策调整新动向。
那么,为什么他们的媒体比我们自己的人还要早早知道?是他们的专家真的分析能力很厉害吗?还是存在情报泄密工作。
窃密手段贯穿古今
很多人觉得间谍只存在于谍战剧里,但现实比剧本残酷得多。
建国初期,1950年破获的刘青石间谍案,就很有代表性。刘青石曾在国民政府国防部任职,建国后隐瞒身份混入某军事机关,利用职务之便收集军队调动、武器装备等情报,通过秘密电台发给台湾特务机关,再转交给美国。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初期,这些情报直接威胁到志愿军的作战部署。好在国家安全部门及时侦破,抓获相关涉案人员20余人,切断了这条危害极大的情报线。
![]()
进入现代,人力窃密依然是西方情报机构的重要手段,郭万钧案就是典型中的典型。作为东风-31战略导弹的核心技术专家,郭万钧手握国家最顶级的国防机密。
90年代初,他结识了沃维汉,被对方用金钱和利益诱惑,一步步陷入深渊。从90年代中后期到2003年,郭万钧把7份关键导弹情报拱手送出,包括射程参数、设计细节这些核心数据。这些情报先流向台湾,最终落到美国手中,让西方对中国战略武器的了解前进了一大步。
2005年,国家安全部门成功破获此案,2008年两人被执行死刑,算是给国家和人民一个交代。值得一提的是,这类高科技领域的泄密,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弥补技术代差上的信息缺口。
![]()
2016年,江苏连云港渔民张小子出海捕鱼,起网时发现渔网里多了个球形物体,上面印着外国文字和复杂的线路。经专家鉴定,这是境外情报机构投放的海洋窃密装置,专门收集我国近海的水文数据、舰船声纹等信息。
这些数据看似普通,却能为潜艇航行、舰船部署提供关键参考,直接关系到海防安全。
中国的间谍都藏在哪里?
很多人对“间谍”的印象还停留在西装革履、暗藏手枪的形象上,但现在的窃密者早就换了“马甲”,他们可能是高校里的教授、科技公司的工程师,甚至是身边看似普通的同事。
![]()
之前看过一个文章,说间谍一般都藏在非常重要的部门,比如首先是国防科技领域,这是境外情报机构重点渗透的目标。除了前面提到的郭万钧案,还有不少触目惊心的案例。
国防科技领域的窃密之所以高发,是因为这些信息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安全。试想,一款新型武器的研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核心技术泄密,不仅让前期投入打水漂,还可能让对手针对性地制定反制措施,使我国在军事对抗中陷入被动。
其次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这里成了窃密者的“人才基地”。高校承担着大量国家级科研项目,聚集了众多顶尖人才,而且学术交流频繁,给了境外情报机构可乘之机。有些境外机构以合作研究、资助课题为名,拉拢高校教师和研究生,要求他们提供研究数据、实验成果。
![]()
然后是关键基础设施领域,比如能源、通信、金融、交通等行业,这些领域的信息安全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重要的还有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这些部门掌握着政策制定、经济数据、社会治理等重要信息。有些境外情报机构通过贿赂、拉拢等方式,策反内部工作人员,获取未公开的政策文件、统计数据等。
早些年,很多间谍在学校里,专门教坏学生,误人子弟。
![]()
泄密防不胜防,保密防线才是关键
客观来说,只要国家之间存在竞争,间谍活动就不会消失,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窃密者都抓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防御,而是要构建一套“人防+技防+制度防”的立体防护体系,让窃密者无隙可乘。
面对越来越先进的窃密手段,我们的反制技术也在不断升级。现在的网络窃密已经不是简单的黑客攻击,而是像美国APT-C-40组织那样,进行长达数年的持续性渗透。
360公司披露,该组织类似CIA的APT-C-39,对我国进行了11年的网络渗透,针对政府、军工、科技等多个领域发动攻击。但我国的网络安全企业和国家安全部门密切配合,通过监测异常流量、分析攻击路径、溯源攻击源头等方式,成功化解了多次风险。
![]()
在加密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在很多涉密单位都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加密通信系统,从硬件到软件实现全面国产化,避免了国外技术的后门风险。
我国早就出台了《反间谍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保密责任和泄密处罚措施。现在很多单位都会定期开展保密培训,让员工了解窃密的常见手段和防范方法,提高保密意识。
在涉密单位,保密制度更是贯穿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进入涉密区域要进行身份验证,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不能带入。
![]()
再比如,今年9月3日,中国阅兵活在北京天安门举行,最受关注的当然是具有超远距离打击的“东风-5C”和“东风-61”。
其实我国的东风61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早在几年前,美国情报部门就已经在调查中国的东风系列,当时,《华盛顿时报》曾援引一位智库学者的说法,称中国的下一款东风-51能携带三枚五百万吨当量的弹头或多达14枚轻型分导式核弹头。
但遗憾的是,这次中国亮相的根本不是他们猜测的东风-51,而是震慑全球的东风-61,直接亮瞎了他们的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