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央视财经调查的一则报道犹如一记重拳,直击医保基金监管的软肋:甘肃兰州多家佛慈大药房公然将湖南慕雪时代公司生产的"医用护肤品"作为日常护肤品推销,并通过第二类医疗器械备案漏洞实现医保结算。这些本该用于医美术后护理的产品,却在销售话术中摇身变成"可刷医保的日常护肤品",一年间竟有600万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被悄然吞噬。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医疗器械备案下的"护肤生意"
在兰州佛慈大药房的货架上,那些贴着"第二类医疗器械"备案标签的瓶瓶罐罐格外醒目。销售人员热情推荐时,绝口不提"创面护理"的备案用途,反而强调"保湿抗皱""早晚可用"等护肤功效。这种刻意模糊医疗属性的推销话术,与湖南慕雪时代公司发放的纯护肤品宣传物料形成鲜明对比——备案用途写的是"医美术后护理",实际推广却完全转向日常护肤场景。
![]()
image
更令人震惊的是,慕雪时代公司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其产品年销售额近千万中,有六成通过医保个人账户结算。这意味着,仅这一家企业生产的"医用护肤品",每年就从医保基金中抽走600万救命钱。这种将非医保支付项目串换为医保项目的操作,已然踩踏《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的红线。
灰色产业链的"三幕剧"
这条套刷医保的灰色产业链,上演着精心设计的"三幕剧"。第一幕在企业端:慕雪时代公司凭借医疗器械备案取得医保结算资格,却统一向药店输送纯护肤品话术模板;第二幕在药店端:销售人员刻意弱化产品医疗属性,以"可刷医保"为卖点诱导消费;第三幕在资金端:600万医保资金通过个人账户结算流入企业腰包,形成"药店增收-企业扩销-医保失血"的恶性循环。
![]()
image
国家医保局近年曝光的案例显示,类似操作绝非孤例。武汉警方曾破获涉案200万元的跨省诈骗医保案,犯罪团伙通过"收卡-刷卡-套现"一条龙作业,将医保卡变成"提款机";上海某民营门诊部更与药贩子勾结,空刷130余张医保卡骗取基金。这些案件暴露出,医疗器械备案制度正成为某些企业规避监管的"后门"。
大数据织就的"天网"
面对日益隐蔽的骗保手段,监管部门已祭出大数据"三板斧"。消费行为分析系统能捕捉同一医保卡频繁购买同类"医疗器械"的异常模式;备案用途比对技术可交叉验证产品实际销售话术与注册信息;资金流向追踪则能锁定特定生产企业产品在区域药店的集中结算现象。近三年,国家医保局通过智能监控已追回数十亿违规资金。
在甘肃这起案件中,三大技术手段形成合围之势:系统首先发现多张医保卡高频购买慕雪时代产品;随后比对出销售话术与备案用途存在明显偏离;最终追踪到六成销售额流向医保账户的异常数据链。这种"数字铁证"让骗保行为无所遁形。
法律利剑出鞘时刻
对于此类系统性骗保行为,法律已亮出组合拳。行政处罚方面,涉事药店可能面临解除医保协议、违法所得1-5倍罚款;刑事追责层面,若数额巨大将触犯《刑法》诈骗罪,最高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制度补漏环节,国家医保局"清零行动"明确提出完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建立医保产品动态调整机制。
值得警惕的是,个别参保人也可能沦为帮凶。北京市密云区马某某曾因冒用他人医保卡购药倒卖,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深圳市李某组建"医保套现"团伙,最终获刑2年4个月。这些案例警示公众:参与骗保不论金额大小,都将面临信用惩戒与法律严惩。
守住救命钱的全民战争
医保基金是14亿参保人的"生命池",其安全需要构筑"企业自律-监管严查-公众监督"三重防线。消费者应警惕"可刷医保"的消费话术,认清医用敷料与日常护肤品的本质区别;发现异常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一键举报;更要远离"医保套现""代刷医保卡"等违法邀约。
当佛慈大药房的销售员再次推销"可医保报销的护肤品"时,当慕雪时代公司继续发放与备案用途不符的宣传册时,每个参保人都该举起监督之剑。因为今天的600万医保流失,或许就是明天某个重症患者无力支付的救命钱。这场保卫战,没有旁观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