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05年左右,王叔文朋党案爆发。
朝堂上的大洗牌,其实并不少见。但是,在这群所谓的朋党之中,有两位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柳宗元、刘禹锡。从而,让一次普通的政治博弈,夹杂了几分文学上独有的浪漫主义色彩。
![]()
那位“诗豪”刘禹锡,也正是在这被贬的二十多年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句。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升华了唐代诗词的格局和境界,为中国文学留下了不少佳句。
另一位文学家柳宗元,那可更不了的了,倡导了文学史上有名的古文运动,将两晋南北朝以来那种华丽的外衣硬生生剥下,强调文章的内核和含义。在以诗歌为重的唐代,柳宗元将文章提高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在被贬期间的《永州八记》,更是游记类的代表。
![]()
无独有偶,公元1057年的那届科举考试的学子名单,让我们记住他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记住了状元章衡,更是记住了之后一连串影响中国文学史的名字: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
![]()
当然,这并非是状元章衡的功劳,也不是名将王韶的功绩,而是这其中鼎鼎大名的文学家们,用一篇篇名垂千古的绝世文章,点亮着1057年的科举明灯。
如苏轼,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又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细腻。
如苏辙,对政治的见解,亦有着《六国论》式的思考。
如张载,也是喊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
![]()
封建朝堂上的政治,是残酷的,是冷漠的,但人性,说到底还是有情感的。
历史,若是仅有前者,那必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恰恰是掺进了人类的悲欢离合,犹如一具赤裸的骨架,敷上了各式的皮囊,注入了充满活力的血肉,才会让人如此的动容,如此的欢喜。
是柳宗元、刘禹锡、苏轼们,让我们感到了生命的坎坷和不平,又是他们,让我们知道原来,在起起落落的生命里,也可以用豁达、积极的心态来看待命运,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不平凡。
与柳宗元、刘禹锡、苏轼们相比,曾经的领导王叔文、曾经的状元章衡,在经过岁月的冲洗后,变得黯然失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