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岁的小舞者》
作者:[法]卡米耶·洛朗斯
译者:吴乐冰
版本:大风SilentRhapsody·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5年10月
推荐理由:
埃德加·德加的画作常以芭蕾舞者为题材,但并非单单表现人们通常想象中的“优雅舞者”形象,其中还有显而易见的疲累和凌乱。而以相同题材,德加还创作过一件蜡制雕塑,《十四岁的小舞者》。这件作品在1881年展出时获得不少惊叹,但不是赞美,那些有教养的人忍不住惊呼:“这不是艺术!”“这是个怪物。一个畸形儿!”“这可真是个丑八怪!”正是这件作品,让法国作家卡米耶·洛朗斯着迷。看到小舞者面容的人,的确很难觉得她美,表面上所谓的美。在雕塑中,她的姿势也不是芭蕾舞者特定的某种优美姿势,而是双手背在后面,一只腿向外打开,不美的脸似乎毫无表情地望向高处。卡米耶·洛朗斯把小舞者的复制品或印刷品摆在写字台和书架上,觉得和她十分亲近,“她以另一种方式看着我”。她的作品《十四岁的小舞者》就是对这件艺术品背后故事的追踪,对雕塑模特生命的追寻。
女孩儿名叫玛丽·范·格特姆,1865年生于巴黎贫民区,因为家庭贫困成为巴黎歌剧院的“小老鼠”,有时当模特来赚取微薄的薪酬。“小老鼠”是当时巴黎对小舞者们的称呼,她们赤贫、没受过教育,被家人送去歌剧院谋生,先要经过大量枯燥且繁重的训练,再上台表演,得到少得可怜的薪水,而这些人中的大多数最终会“走上街头”,过着所谓“沉沦”的生活。玛丽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在她十四岁那年,德加以她为模特创作了一件艺术品,却是“丑陋”的艺术品。在研究中卡米耶·洛朗斯发现,德加似乎刻意丑化了玛丽普通的面容,让她看上去更加没有“美”的吸引力。事实上,这件雕塑带给当时观众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审美,而是震惊,乃至恐惧,因为“德加展示的并非神话中的舞者,而是平凡的劳动者;并非聚光灯下的偶像,而是灯光熄灭后阴影中的苦工;并非娱乐与欢愉的客体,而是挣扎于惨淡现实的主体。”当我们以惯常的想象看待某些人、事时,其真实境况往往出乎意料。德加想要表现的,是“生活的真相”,社会的悲剧,这对当时的艺术欣赏者来说是怪异的。“小老鼠”们的沉重生命凝结在德加这件“丑陋”的雕塑中,又牵引着卡米耶·洛朗斯回望生活在19世纪后半期的那个小女孩儿,在各类资料中寻找她的身影,拼凑出玛丽短暂又充满苦难的一生。她把她和她的生命从历史中打捞了出来。
撰文/张进
编辑/刘亚光
校对/刘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