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红生,1962年出生,1977年就读于河南巩县六中,1979年考入河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近40年,退休后返聘继续从事本专业。副主任医师,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原题
艺术含量最高的“勤工俭学”
编“草帽辫”
作者:杨红生
01
动员
1970年代初,我们上小学,勤工俭学、劳动习以为常,有一年放“麦假”前,赵老师开会布置新的勤工俭学任务,我们马上想到了拾麦子、拾羊粪。少数不爱学习、体力好的同学,遇到放假和劳动就欢呼雀跃,这次也像过节一样高兴;个别身体不好、体力差的同学既恐惧又无奈,显得郁郁寡欢;多数同学反应平平,反正收麦放假、劳动已是习惯,哪一年都有,谁也躲不过。赵老师说,这次勤工俭学不一样,是工艺草编,就是编草帽辫。我们感到奇怪,这也算劳动?还算勤工俭学?
草帽辫我们见得不多,但早就听说过,老家主要用来缝制草帽,故名。那时集体劳动,管理严格,夏天也要天天按时出工,三伏天上午干到11点,下午三四点就要下地,草帽是每个人的标配,雨天还能遮风挡雨。经济条件不好的勤快人家,自己编草帽辫,再一圈一圈缝制成草帽,略显粗糙、笨重。条件好的讲究的人,买草帽,更精致更艺术,上面常常印有红字,如“扎根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头戴草帽或草帽挂在脖子后面,是当年宣传画里最多见的造型,常被年轻人模仿,成为农村时尚的标志。听说草帽辫也能卖,但不知哪里收,收购量不大,所以编织的人很少。
男生们感觉这是女生擅长干的活,太轻松了,男生编草帽辫不适合,有点看不上。女生们有点兴奋,大多男生积极性不高,有男生问赵老师,编这有啥用?我们也不需要那么多草帽呀,卖也没处卖。赵老师说,别小看草帽辫,这次我们是出口的,为国家赚外汇,换取紧缺物资,支援国家建设,国家这几年大量收购,还是往发达国家出口的,很光荣,责任重大……赵老师还自豪地说,咱们的草编在美国、日本很受欢迎呢……
![]()
别看我们偏居乡村,也都是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的,教室里贴的汗衫上印的,都有毛主席语录“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小学一年级语文课上朗诵的有“亚非拉,小战友,革命路上手拉手”;放学路上,排着队唱的歌、呼的口号是“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打倒各国反动派!”;老师还常给我们讲,要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受难的人民……所以,听说能出口,为国家换钱,男生也来了劲儿。赵老师说,草帽辫不光会编草帽,雅称“草编”,是一种手工艺品,能编提篮,还能编坐垫、挂毯、装饰品……用处多得很,咱们编的草帽辫还能卖到美国、日本呢……
这么一说,男生女生都活跃起来了,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优越,我们弃若敝履的麦秸杆成为发达国家的宝贝,这不正是我们优越的一个证据吗?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从心头油然升起,想象到美国妇女挎的提篮,日本人坐的坐垫,非洲人头顶的帽子,都可能是我们编出来的草帽辫,就兴奋异常,这是为中外民间交流做贡献,感到很骄傲。还有,我们知道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封锁中国,我们靠自己双手劳动,突破他们的封锁,用一根草帽辫和世界连接起来,换取外汇,顿时主人翁意识满满,特有成就感。
编草帽辫,比其它劳动都轻松,如砸石子、搬砖、拉沙、拉石头、拾羊粪、抬水、抬粪、拾麦子、掰玉米、出红薯等等,还算手工艺术,在家在校都能干,白天晚上都能编,风雨无阻,可以全天候操作,体力好体力差的同学都干得了,当时有一段毛主席语录很流行,“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编草帽辫,正是每个同学都能拿得下的劳动,只要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有耐心能坚持,就能做好。
编草帽辫有一定的艺术性、趣味性、竞赛性,经过赵老师动员,成为大家普遍喜欢的劳动,事后看,这是参与面最广、积极性最高的勤工俭学项目,身体不好体力差的同学,也有了脱颖而出的机会,有的比身强力壮的同学编得快编得好,擅长动手的同学更是爱不释手,乐此不疲。
02
备料
事非经过不知难,看大人编草帽辫轻松潇洒,后来体会真正编好也不易;编织起来看似优雅惬意,备料却要经历多道工序,经受酷热和劳累的考验,搞得灰头土脸,满身大汗。
首先是抢“毛麦茬”。麦收季节的中午,阳光暴晒下,麦场温度四五十度,我们头顶烈日,和大人一样忙碌。小山似的麦车一进场,学生们就紧紧跟随,搜寻着车上哪捆麦杆长,选定目标。待几个大人用桑杈把“麦山”推翻在地,学生们蜂拥而上,爬到“麦山”上,挑拣最长的麦秆。谁手快,谁体力好,谁抢到的长麦秆就多,成把成抱地挑,各自占地,堆成一堆。
下来是铡掉麦穗。专门有一男劳力手握铡刀把,等待铡麦穗,我们把麦杆装整齐,手握一大把,甚至怀抱一小捆,争抢着放到铡刀下,随着“咯咯嘣嘣”的声音,麦子身首两处。我们有了一把把麦秆,再颠倒过来,铡去麦秆下端,得到一把把掐头去尾的“毛麦茬”。那时麦穗是集体财产,我们只能把“毛麦茬”带回家,带麦穗回家会被批评,被人看不起的,尽管那时细粮奇缺,我们也绝不带一粒麦籽回家。
抢“毛麦茬”时,“麦山”上麦秆扎手扎脚扎身子是必然的,人人胳膊、腿上、脚上都有细细的划痕,都有扎出的小伤口,谁也顾不上,都想多挑些又长又粗的“毛麦茬”,以提高编织效率,编出最宽最大的草帽辫。
![]()
最终人人都能收获几大捆“毛麦茬”,分量不重,但体积庞大,靠大人用架子车拉回家,或自己慢慢扛回家。
接着是掐掉“毛麦茬”结节,顺便去掉“毛麦茬”皮(称为“择麦茬”),才能变成可以编织的“麦茬”,像细长细长的吸管,拾麦子时,带一瓶淡盐水,“麦茬”真的就是我们的吸管。
下来是分类,大多分为粗、中、细三类,分别编织宽、中宽、窄的,也有严谨细致的,分为四类。还有,颜色尽量统一,颜色太白或太暗,编进去不协调,要舍弃。
分类后是浸泡,把同等粗细的麦茬放在水盆里浸泡,要用重物压住,最少泡几个小时,也有前一天晚上泡上,次日晨使用。
03
编织
万事开头难,编草帽辫也是,低年级学生草帽辫的起头,往往靠大人或学长学姐,有的编了一两年也起不好头。好头要方方正正,细密结实,像盖房的地基一样,地基扎好才能盖好房子。起个好头,后面才能接续编好,起不好头,前面编着,后面散脱,还得费力补救。
编草帽辫和女生编辫子类似,只是头发辫子只有三股,草帽辫有四股,四股对折成为八根,一边四根,偶见大人编六股或八股的,宽宽大大,太复杂,小学生操作不了。编织过程不难,重复劳动,熟练工种,主要靠细致和耐心,续麦茬时需要一定眼光和技巧,要挑粗细接近的接续上,继续编织。编出的草帽辫,看起来像轮式拖拉机轮胎的花纹,正看像“M”形,倒看类“W”形,在我们眼中,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学校赶得很紧,老师说,国家签的有合同,我们要赶工期,不能违约,大家就夜以继日地编,除了上课,课余时间男生女生都是双手不停,这段时间,其他劳动都给编草帽辫让路,全力以赴编织。
为充分利用时间,提高编织速度,有的学长学姐练出“盲编”本领,夜里为省煤油,学会了摸黑编织,双手忙碌,有说有笑,手和口各忙各的。有时几个人一组,专门在夜里,摸黑比赛,一声开始,几双手同时忙个不停,拨、折、捏……耳边充斥说笑、加油声,还有“麦茬”相互拨动、碰撞的哗啦声,大约半个小时,一声停止,点亮灯看谁编的长、编的好,虽说摸黑没有明眼编的精致、直溜,但大多还看得过去,获胜者总是兴高采烈。有时大白天几个人也有意闭眼比赛,训练“盲编”本领。编织最快的记录是一位学姐,一天之内编完一盘(十几米长),据说几乎熬了通宵。
那时“劳动光荣”是深入骨髓、融进血液的理念,上学放学路上,身上斜挂草帽辫边走边织,像我们光荣的“绶带”。
![]()
刚开始编的短短的草帽辫,可以擓在胳膊上,超过一两米长时,外出就要缠成大圈斜挂在身上,左胳肢窝加一把备用的湿“麦茬”,嘴里噙一根待用的,边走边编,还不耽误聊天,只是听起来都像“咬牙切齿”似的,有时串门闲聊也不误编织,就像织毛衣一样。
有艺术含量就需要天赋,天赋有高低,编出的草帽辫也有优劣。收购时也是按质定价的,验收质量大概分四个等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最好的特级,一盘卖两三毛钱。
编草帽辫也是力气活,主要靠手和指头的力气,“麦茬”向前向内斜折起来时,后面会鼓个包,靠拇指、食指使劲压扁、捏平,后面的食指用力更大,刚开始编织时,我们热情有余,技巧不足,用劲过猛,这四根指头被磨破,甚至出血,后来就磨出了茧子,连续编织时间长时,双手酸困疼痛,好在小孩儿恢复快,歇一会儿就恢复一些,睡一觉就满血复活。编织一段,在家长和老师调教、指点下,我们学会了张弛有度,悠着来。
后来有大人给我们“支招”,不必费那么大劲儿捏,编好一段,用擀面杖或棒槌或大瓶子,放桌子上使劲擀一擀,碾一碾,比手捏的不差,我们试了确实如此,就纷纷仿效,省了劲儿,提高了效率。
有时编织不到一盘,没有同等粗细的麦茬了,经常好几个同学有类似情况,为避免“烂尾工程”,大人和学长学姐们想出了接续的办法,两段草帽辫各拆开一头,使用针锥,通过穿插、拉伸,把两段连起来,也可以连好几段,直到凑出20圈一盘,像接续麻绳一样,手法娴熟、高明,不细看还真看不出是“组装”的。
总体来看,女生编的普遍比男生好,女生靠的是巧劲儿,编的细密平整,相对窄和薄(宽一到两厘米),纤细婉约;男生的优势是手劲儿大,编的宽而厚(宽两到三厘米),粗犷豪放。
编到几米长,要用竹尺一圈一圈缠起来,竹尺长度一尺左右,20圈为一盘,大概十多米长,用线系住,准备上缴。
刚开始个别学生为提高速度,赶任务,往竹尺上缠时,拉得紧,长度增加了,宽度缩减,缝隙增大,没了致密性,老师发现后马上作为典型,提出批评、警告,缠绕竹尺时要不松不紧,不能投机取巧,不能糊弄国家,这有损国家声誉,有国际影响的,扯太紧验收时也会降低等级,受损失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听了都是认真对待,不敢马虎,松松地缠起来,避免使劲拉伸。
学校专门组织过草帽辫展览、比赛,每盘上都有姓名标签,几百盘草帽辫,整整齐齐分行排列,像展销会,看谁编的好。好的草帽辫直溜、整齐、均匀、平滑,经过现场对比,评出前几名,大多是学姐们,基本都是学习好、有艺术天分的,虽说没什么物质奖励,仅“劳动积极”“心灵手巧”这些褒扬词语就够开心很久,够风光好几年了。其实平时几个人在一块儿也是非正式比赛,谁好谁差,一眼就能鉴别出来。
草帽辫大多是学校集体收购,以质论价,顶学杂费,我们没见过现钱,但学费都不用缴了。后来学校不收了,我们几个同学到南村代销点去卖,几盘草帽辫卖几毛钱,当时就买了铅笔、橡皮、笔记本、铅笔刀,自己的劳动成果,换自己用的文具,也算自力更生了,仿佛都长大了有担当了,甚至夸张地想,我们马上就能养活自己了。
记得有连续三年的麦收季节,我们都编织草帽辫,废寝忘食,疲惫不堪,夜以继日,睡眠不足,印象深刻,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
04
感悟
1980年代开始,学校劳动课大大减少,德智体美劳,“劳”落在最后,美育排在了劳动前面,有了手工课。手工课很舒适,没有风刮没有日晒,玩中学,学中玩,手工制作精致,档次高,我们看了很羡慕,也很欣慰。
我们那时没手工课,编草帽辫也许勉强算得上,不同的是,我们的手工课堂更大,天地是学校,田野是教室,从麦秆到毛麦茬、麦茬,再到浸泡、编织、上缴,有的还要跑几里地自己去卖掉,这种手工劳动锻炼了体力、脑力和眼力,提升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尤其是经历的烈日暴晒,皮肤黝黑,夜以继日,劳累疲惫,双手酸困,磨出茧子……这种锻炼效果,是几十分钟手工课远远达不到的,那种劳动的艰辛在教室里是体会不到的,劳动收获的畅快也是课堂上感受不到的。[少年]杨红生: 编“草帽辫”, 艺术含量最高的“勤工俭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