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永远不应该是一门纯粹的“流量生意”。
看完广州地铁这件事我真的由衷的想说这么一句话,把民生当成生意,视万千民怨与无物,被骂是一点都不冤。
![]()
这一次人民网发文真是狠狠的给我们出了一口恶气,我觉得就应该好好的敲打一下这样的人,逐利可以,但也应该分清楚放在什么地方。
广州地铁这次犯了什么事?人民网是怎么骂的?
![]()
手机只是随便的晃了一晃,结果就引得人们集体抱怨,一个本该让出行更丝滑的官方App,却因为一个“摇一摇”的功能,把自己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且这一次广州地铁还真不能把锅甩到“技术失误”上面去。
![]()
人们清晰的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些我们赖以生存的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开始工于心计地“算计”我们,所以这一次才引发了人们的强烈不满,那所谓的“为公共服务”也成为了一场骗局。
![]()
现在把时间回到11月初,无数广州市民发现,自己手里的广州地铁官方App突然变得异常“活泼”,无论是在站台等车,还是在车厢里正常行走,只要手机有些许晃动,屏幕就会瞬间“被夺走”,强制跳转到淘宝或者拼多多的购物界面。
![]()
这在分秒必争的早晚高峰,简直就是一场灾难,眼看闸机就在眼前,屏幕却被广告霸占,那种焦灼与无力,瞬间点燃了无数人的怒火,当然这种类似的软件设计在当前的市场上是再常见不过的了。
![]()
这种设计背后是一盘精明的流量算计,但是与那些可以随时卸载的商业软件不同,地铁App对通勤族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刚需”,你可以抱怨,可以吐槽,但第二天你还得打开它扫码进站。
![]()
这种“没得选”的局面给了平台十足的底气,也让这种广告植入带上了一种“软强制”的意思,它并非粗暴地弹出一个广告,而是设计了一个“陷阱”,利用人们行走时手机自然晃动这一无法避免的动作,将误触的概率拉到最大。
![]()
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广告页面的关闭按钮被刻意做得极小,或者藏在角落里,让你想关都关不掉,这种行为换个专业的说法上其实是“高灵敏度误触”和“诱导行为”,而且早已被我国相关部门明令禁止。
![]()
那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答案很简单——钱,广州地铁的客流量在2023年超过了30亿人次,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即便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用户不小心“摇”出了广告,每天也能创造出百万级的广告曝光。
![]()
这笔巨大的收益足以让平台选择性地无视用户的体验和愤怒,在这种商业逻辑下,乘客不再是服务的对象,而是可以被反复收割的“流量资产”。
![]()
真正让这场风波彻底失控的,并不是广告本身,而是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回应,当排山倒海的质疑涌向官方客服时,客服的一句“不是所有人都讨厌广告”的回答如同火上浇油,这句回应的潜台词是:你们的感受不重要,我们的商业逻辑才重要。
![]()
这句话也算是彻彻底底的没把用户当人看了,如此多的人都在反映问题,都在投诉,结果告诉你“不是所有人”,那这些投诉的人算什么?网友们的反击辛辣而精准:“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呼吸,那是不是也能不给空气?”
![]()
公众愤怒的根源在于被官方背叛和轻蔑的感觉,我们信任你是因为你代表着城市的公共服务,本应以民生为先,你却反过来用商业小聪明“算计”我,如果你不是城市地铁的刚需,当你第一次弹出这可恶的广告时,你就已经消失在大众的手机当中了。
![]()
很快,权威媒体也下场了,人民网一篇题为《广州地铁应充分认知自身的公共属性》的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也就是广州地铁“认不清自己的位置”,你是一个公共出行的载体,就应该想着如何让人们更加便利。
![]()
但它现在的运营逻辑是将商业变现置于民生服务之上,所以它就偏离了自身的根,所以公众的愤怒时是十分有道理的,人们骂他也是有道理的,这不是一个两个人的体验问题,而是你有没有一个公共服务的想法。
![]()
广州地铁的事并不是“独家”的,放眼全国,类似的问题早就出现过了,早在2023年,北京、成都、杭州等多个城市的出行类App,就曾因为弹窗泛滥、广告遮挡扫码按钮等问题被用户反复投诉。
![]()
这种“舆论一来就改,风头一过就犯”的循环,成了一种“打地鼠”式的治理困局,广州地铁App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迅速下线了“摇一摇”功能,这恰恰反证了一个事实:从技术上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不难,难的是事前缺乏自觉,事后被动修正的态度。
![]()
这种被动的治理让平台总能在管控和舆论的夹缝中找到新的逐利空间,而用户则永远是被动接受的一方,而且这股商业化的歪风早已不止于交通领域,有些地方的医保App堂而皇之地给你推荐保健品。
![]()
一些服务平台居然开始推送理财产品,甚至公交App里也塞满了诱导充值的游戏广告,广告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隐蔽,它们伪装成“信息流”,混杂在功能区里,让你防不胜防,广州地铁的“摇一摇”让我们看到了当前许多公共服务平台的问题。
![]()
从利用“刚需”进行的“软强制”设计,到一句回应引发的“信任契约”破裂,再到整个行业“失范”的趋势,其根源只有一个——商业逻辑对公共属性的无情侵蚀,广告本身或许不是原罪,但前提必须是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
对于那些手握公共资源和民众信任的平台而言,任何商业上的探索都绝不能以牺牲公信力为代价,因为对于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来说,信任才是它最宝贵的资产,守住“服务于民”的身份底线,回归本源,这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