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国广播电视台报道,德国政府最近做了一件“自我体检”的事:设立了专门委员会,全面审查德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目的很直接,量一量德国在关键供应链、能源、原材料和对华投资上的依赖究竟有多深。
表面上,这是一个普通的行政命令,但背后透露的信号很清楚:德国开始正视自己的“经济依赖症”,不想在关键环节完全受制于他国。
![]()
中国长期以来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从汽车制造到机械设备,从钢铁产业到稀土、原材料,德国工业与中国经济紧密相连。问题是,这种紧密带来了一个潜在风险:一旦供应链中断,德国的产业运转将立刻受阻。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正在悄然变化。中美竞争加剧,欧洲在经济安全和战略自主上愈发敏感。在这种环境下,德国认为自己不能再盲目依赖外部,需要主动评估风险。换句话说,这是一场“防御性审查”,而不是彻底断绝合作。
德国设立的专门委员会将由经济界、工会以及科研机构的专家组成。它的任务包括:全面盘点德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尤其是关键产业和原材料。提交年度和半年度报告通报工作进展。
评估如果中国供应中断,德国能否快速找到替代方案。也就是说,这不仅是看进口数量,更是看风险管理和战略可控性。德国政府想知道:如果哪天中国“罢工”,德国工业还能撑多久。这次审查透露出德国政府的三层考量:
第一,德国工业高度依赖中国的原材料与零部件,但过度依赖带来战略脆弱性。审查的核心就是评估这种脆弱性有多严重。
第二,产业层面,想以此保护汽车、钢铁等核心行业,确保供应链安全。
第三,在中美竞争和欧洲安全环境变化下,增强自主决策能力。
要注意的是,德国这次是调整而非脱钩。截至目前,德国并没有宣布要彻底断绝与中国的合作。这更像是一次风险体检——检视、调整、优化供应链和政策,而不是断然“脱钩”。
对中国来说,这其实是个信号:德国在重新算账,合作到底值不值,风险有多大。未来在关键产业和原材料的交易上,中国可能会遇到更挑剔、更谨慎的德国买家。
德国是欧洲制造业的头号大国,它做什么,其他欧盟国家很可能会跟着学。如果越来越多国家也开始审查和调整对中国的依赖,全球供应链可能就不会再一味追求最低成本,而会转向多元化、区域化,分散风险。
![]()
中国要明白,再稳的合作也可能因为政策变化而受到影响。所以在关键产业布局上,要想办法分散风险,别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对中国来说,这既是个提醒,也是个机会:德国离不开中国,中国也可以趁机调整全球布局,让合作更稳、更可靠。
归根结底,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全球化的世界里,没有哪个国家能完全独立,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完全躲开风险。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作者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