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神经诊疗领域再添“新利器”,脑机接口咨询评估门诊与脑机病房先后落地运行;9月,肺部疾病医学中心在市立医院和平路院区正式启用,我市肺部疾病迈入“精准化、全周期”全新阶段……近年来,市立医院秉持“胞与为怀 至爱人生”的服务理念,积极探索医疗服务升级新路径,通过借力优质资源、拓展医疗服务、优化就医流程、提升就医体验等多维举措,为我市医疗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
市立医院建成威海首个互联网医院。威海市立医院供片
借梯登高,拓宽优质医疗“朋友圈”
面对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与国内顶尖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已成为驱动区域医疗水平跃升的核心引擎。市立医院始终将群众健康需求放在首位,以“走出去”拓视野、“引进来”强内核的魄力,主动对接国内一流医疗资源,通过建立紧密合作机制,系统性引入前沿诊疗技术及精细化管理理念。
今年7月,市立医院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正式签署医联体协议,“上海十院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威海分中心”同步揭牌。这一意义非凡的合作,意味着威海在肠道微生态诊疗领域的技术实力将对标全国顶尖水平。
市立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功能肠道外科/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在菌群移植(FMT)技术上成就斐然,累计完成FMT治疗超过2万例,移植30余万次,样本量居国内单中心之首。“借助此次合作,威海分中心完整引入上海成熟的肠道菌群检测技术体系、标准化粪菌移植治疗方案,治疗用的菌液胶囊全部由上海通过专业冷链配送至威海,确保诊疗技术与医疗标准的同质化管理,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与上海一致的治疗效果。”该负责人表示,两院还将在肠道微生态学科的医、教、研、管等各方面深入共建,提升威海分中心在炎症性肠病、肠菌群失调等相关疾病的诊疗精度与科研深度,助推市立医院消化学科向专科化、精细化、尖端化迈进。
借梯登高,市立医院持续拓宽优质医疗资源“朋友圈”:先后与山东省中医院等国内知名医疗机构建立深度合作,通过学术研讨、人才培养,并邀请知名专家来威讲学、坐诊、手术示范等,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不仅在重点学科建设、高端人才培育上实现突破,更将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平移”至威海,让群众便捷享受与国际接轨的精准诊疗服务。
小病不出镇,家门口挂上专家号
天气转凉,临港区汪疃镇居民张先生犯起了慢性支气管炎,以往,他总要坐车去市区挂号就诊,如今,在汪疃镇中心卫生院就能做检查,检验结果统一送至市立医院医学检验中心,费用依旧按乡镇医院标准收取。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服务,这让张先生感觉方便、暖心。
全新的就医体验,得益于市立医院在临港区打造的“三甲医院—乡镇卫生院”诊疗服务网格化新模式。近年来,市立医院聚焦“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民生痛点,主动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市立医院与临港区4所基层卫生院建立心电远程会诊平台,患者的监测数据被基层医疗机构掌握的同时,同步上传至市立医院心电监测平台。当出现异常数据时,市立医院专家可第一时间介入抢救和治疗,真正实现“基层检查、专家诊断”,为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临港区基层医疗机构还全面接入市立医院临港院区信息系统,实现患者全周期诊疗信息全面共享。通过远程影像会诊,市立医院专家可远程阅片,为患者做出更精准、更专业的诊断。
先进的诊疗模式、共享实验室平台以及远程影像平台,打通了三甲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壁垒,实现分级诊疗、快速响应,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同时,为患者减少医疗费用,节约就诊时间,真正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的目标。
为提升基层医院的“造血功能”,市立医院还派驻业务骨干专家下沉到基层卫生院担任“业务院长”,实行专家常态化坐诊,让优质医疗资源变成乡镇居民的“触手可及”。
送医上门,把健康送到群众心坎上
作为公立医疗机构,市立医院始终坚守公益本色,自觉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实际行动践初心、担使命,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便民服务,将优质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用温情与专业传递医者仁心。
每年,市立医院都会组建医护团队,定期到帮扶村开展义诊活动。心血管专业、消化专业、耳鼻咽喉专业等多学科医护人员齐聚一堂,为村民进行免费诊疗,传授健康保健知识,赠送常用药品。对于失能老人和行动不便的村民,医疗团队主动“送医上门”,用真诚服务和精湛医术,让村民感受着医者仁心。
市立医院积极拥抱智慧医疗,探索远程医疗服务新模式。依托远程医学中心,市立医院已与上海、北京等地的200多家上端医院,以及山东省内市级以上医院实现互联互通,为群众提供远程临床会诊、门诊会诊、多学科会诊、病理会诊、影像会诊等医疗服务。无论是门诊患者、住院患者,还是未在医院就诊过的患者,都能在市立医院实现“云端问诊”。
“像急诊会诊24小时内完成,最快15分钟启动;普通专家会诊,3日内完成;点名专家会诊,原则上一周内落实。”市立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患者少跑腿,信息多“跑路”,“看名医”不再难,大大降低医疗成本。
在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环境等方面,市立医院持续发力,推动医疗服务提质增效。而今,市立医院整合门诊、检查、检验等环节,打造乳腺、肿瘤等特色医学中心,实现“一站式”诊疗,压缩等候时间,提升就医体验。
优化服务,构建“一站式”就医新体验
“只需挂一个号,专家围着患者转”——这不是想象,而是市立医院为疑难重症患者提供的现实诊疗场景。近年来,市立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大力推进门诊多学科诊疗(MDT)和智慧医疗建设,致力于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满意度。
10年前,市立医院率先在门诊推行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经过多年实践,已建立起制度完善、流程规范、运行高效的MDT体系。目前,市立医院累计开展门诊多学科会诊超6300例,成立29组多学科门诊,每组均形成固定召集人、固定地点、固定出诊时间及固定专家团队。
为提升服务精准度,市立医院还将门诊多学科会诊细分为“多学科疑难病例会诊”和“多学科联合门诊”,明确适用范围,制定会诊制度,确保门诊MDT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如今,市立医院专家门诊、MDT门诊与多科疑难会诊中心高效联动,构建起覆盖广、响应快、质量高的“一站式”诊疗平台。
在智慧医疗建设方面,市立医院同样走在前列。在市立医院临港院区,全省首家智慧型综合实验室投入使用,全自动化运输装置和数据互通互联,检验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通过智能“传送带”,只要短短几秒,采血管即可送达检测仪器;采血检验报告出具时间,从过去的3至4小时缩短至1.5小时左右;而检验物流车和远程传输系统,实现了临港区乡镇卫生院的标本在市立医院检验科统一检测,2小时内出具结果并同步至基层,“基层采样、中心检测、结果共享”真正落地。
从牵手顶尖资源到深耕基层服务,从践行公益属性到致力服务升级,威海市立医院正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和就医体验变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医疗服务的新期待,用责任与担当书写新时代公立医院的民生答卷。
李林 周广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