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王郭骥
![]()
竹山国际珠宝交易中心全景。竹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绿松石,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玉石品种之一。在鄂西北的青山绿水间,一块块“只此青绿”的绿松石原矿,经过能工巧匠的雕琢“点石成金”,为湖北竹山绿松石产业发展注入动能。
![]()
主播正在直播卖绿松石。竹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电商破局 激活市场
“宝子们注意看,这款果绿如意牌颜色饱和均匀,瓷度达到高瓷级别,限量开抢!”初冬的麻家渡镇,寒意渐浓,但如意绿松石工作室里却热火朝天。主播小霞面对镜头侃侃而谈,手机屏幕上订单如雪花般纷至沓来。
这种火热场景并非个例。在首批“淘宝村”营盘河村,1100余家绿松石店铺沿街林立,此起彼伏的直播吆喝声奏响了数字经济的交响曲。2025年,仅该镇电商销售额就达15亿元。
在抖音电商直播基地,1922家商户在此汇聚,年成交量450万单,交易额35亿元。“以前守着摊位等客来,现在通过手机就能卖全国,收入比过去翻了一倍!”店主罗晶晶以前还在为小店的零星订单发愁;如今,她带领的40人直播团队已将绿松石手串卖到欧美,“年销售额增长了百倍,达到了千万级别。”
为支撑电商腾飞,竹山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推动网络覆盖升级和物流体系下沉,更实施精准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已举办19次大规模培训,培养超3000名行业人才,其中电商主播110余名。这场数字革命,让曾经“养在深闺”的绿松石通过网络走向全球,撑起了年综合产值200亿元的产业链。
文化赋能 邂逅时尚
走进竹山国际绿松石博物馆,一件件出土文物静静诉说着这种宝石的辉煌过往。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绿松石鱼形饰,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夏代绿松石龙形器,再到春秋时期贵族墓葬中的绿松石串饰,这条跨越数千年的文化脉络,印证了绿松石在中华文明中的独特地位。
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何在当代焕发新生?11月8日,竹山县国际珠宝交易中心举行“SHINE鎏光之夜”绿松石时尚大赏。模特们佩戴着融入了传统纹样与当代美学的绿松石饰品款款而行,来自世界各地的500余名品牌代表、设计师和行业专家齐聚于此,共同见证这颗古老宝石的时尚蜕变。
“我们将女娲补天的古老传说融入设计,每一件作品都在讲述一个跨越古今的故事。”本地品牌“华周壹兰”的设计总监指着一款新品介绍,“云纹与流动的色彩,既是对神话的致敬,也是现代审美的表达。”该品牌的产品已被认定为湖北名牌产品,成为文化创意与传统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
占地1.1万平方米的国际珠宝交易中心,已成为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文化高地。交易、展示、直播三区联动,让绿松石在当代时尚舞台上绽放异彩。
![]()
工匠正在雕刻绿松石工艺品。竹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工艺革新 点石成金
在雕刻大师曹红星的工作室里,时间仿佛慢了下来。他手中拿着一块其貌不扬、布满铁线的原石,在旁人看来这或许是次品,但在他眼中却是宝藏。“你看,这些天然的黑色纹路,恰似一棵苍劲的古松;这边稍加勾勒,就是两位松下对弈的仙人。”
经过他巧夺天工的设计与数十个小时的精雕细琢,石料化身意境幽远的艺术品《松下对弈》,价值跃升上千倍。曹红星常说:“匠人不仅要懂雕刻,更要懂‘读石’,化瑕疵为点睛之笔,这才是真正的‘点石成金’。”
这种对工艺极致的追求,弥漫在整个竹山绿松石产业链中。在国际绿松石工业园的雕刻车间里,“天工奖”得主秦黎鹏正俯身指导学徒雕刻一尊藏传佛像。灯光下,刻刀在石料上游走,发出细微的沙沙声。“这尊佛像需要经过7次抛光,每次都要恰到好处。”秦黎鹏的声音很轻,“整个过程需要两天时间,但正是这种精益求精,让每件作品都拥有了生命与灵魂。”
工艺革新,人才是根基。“培养一名合格的雕刻师至少要5年。”国际绿松石博物馆馆长陶冲坦言,人才短缺曾是产业升级的最大瓶颈。为此,竹山职业技术学校于2019年开设绿松石产业学院,创新采用“校企合作、大师驻校”的模式,玉雕大师手把手传授技艺。如今,首批毕业生大多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为古老的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从电商破局打开全球销路,到文化赋能提升品牌内涵,再到工艺革新确保核心竞争力,竹山绿松石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康庄大道。这颗承载着九千年记忆的古老宝石,正书写着新的产业传奇,焕发出璀璨光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