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出版发行。德信热能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对读本内容进行了重点研读。其中,节能降碳、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无疑是新规划的重中之重。
节能降碳相关内容被系统性地分为三篇文章阐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以及《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今天,我们将通过对这三篇文章要点的梳理,系统勾勒“十五五”绿色发展的完整图谱。
![]()
第一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本篇标题在三篇文章中是唯一以加粗字体呈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其作为绿色发展总体纲领的突出地位。
核心主旨:文章系统阐述了“十五五”时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意义、面临的形势及重点任务,是理解国家绿色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文献。
一、重大意义(为什么必须转型?)
文章开篇指出,加快全面绿色转型是党中央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其重大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1、应有之义: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转型旨在彻底改变“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模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形成绿色生产力,增强发展潜力和后劲。
2、治本之策:生态环境问题根源在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能从源头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并通过培育生态文化,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3、战略之举:绿色经济是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转型有助于争取全球绿色低碳竞争主动权,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贡献中国智慧。
二、面临的形势(“十五五”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国内形势:
机遇:“十四五”时期打下坚实基础;新质生产力兴起、科技创新厚积薄发、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结构减排新机遇期。
挑战:
结构性问题突出: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环境约束偏紧的状况未根本改变。
具体领域制约:能源领域能耗强度高,电力系统转型挑战大;工业领域高耗能企业转型意愿、能力、投入不足;交通运输结构偏公路,“公转铁”、“公转水”进程待加快。
政策保障不足:绿色标准体系滞后,绿色金融供给不足,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部分地方存在路径依赖。
国际形势:
机遇:全球绿色发展迎来新机遇,我国已实现从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转变。
挑战:国际竞争加剧,一些国家通过绿色壁垒(如关税、反补贴调查、碳边境调节机制)遏制我国优势;个别国家“毁约退群”,给全球环境治理带来挑战。
三、重点任务(如何转型?—“十五五”时期的六大任务)
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和举措:
1、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主战场):
①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风光水核并举,集中与分布式并重)。
②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控消费、促达峰、推进煤电升级)。
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智能电网、微电网、源网荷储协同)。
④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
2、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关键抓手):
建立从地方考核、行业碳管控(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工业行业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为重点领域)、企业碳管理,到项目碳评价和产品碳足迹的全链条、全覆盖的碳排放管控体系。
3、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空间格局保障):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生态保护单元,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引导产业科学布局。
4、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重要途径):
①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对水、粮、地、矿等资源进行全过程节约管理。
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循环型生产模式,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从源头降耗。
5、落实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度基础):
①构建绿色财税、金融、价格政策体系。
②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完善绿色标准体系和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③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
6、加强绿色转型国际合作(外部环境营造):
①拓展多双边合作,宣传中国成效,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②加强绿色技术、投资、标准合作,同时有理有利有节应对遏制打压。
四、总结与展望
文章最后强调,“十五五” 的目标是基本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部署,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践行新发展理念,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以全面绿色转型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美丽新篇章。
![]()
第二篇:《建设美丽中国》
核心主旨:文章阐述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战略意义,总结了新时代以来取得的成就,并详细部署了“十五五”时期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重点任务。其核心思想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重大意义
1、必由之路:是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底色的必然选择。我国14亿多人口的体量决定了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应有之义: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绿色低碳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关键环节。
3、内在要求:是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内在要求,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4、中国贡献:是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大国担当。
二、已取得的成就
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空气质量: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56%,重污染天数减少92%。
水体质量: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从64.1%提高到90.4%,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标,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土壤与农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45%。
2、绿色低碳转型加速:
能源结构:建成全球最大清洁电力体系,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56%。
能效提升:以年均3.4%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35%。
绿色产业: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连续10年居首,光伏组件、风电装备产量占全球主导地位。
3、生态系统质量提升:
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面积超30%。
森林覆盖率达25%以上,贡献全球四分之一新增绿色面积。
4、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为重大制度创新。
三、“十五五”重点任务
这是本篇文章的行动纲领,提出了五大具体任务:
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完善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建立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体系。
2、深化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注重源头治理和协同控制。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严守生态红线,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3、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智能电网、新型储能)。
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有序替代。
4、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
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完善碳市场,扩大覆盖范围,建立碳足迹、碳统计核算体系。
5、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推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绿色转型。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绿色金融、财税政策,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使美丽中国建设成为全民自觉行动。
![]()
第三篇:《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核心主旨
文章阐述了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一重大决策的战略意义,分析了我国现有的基础与面临的形势,明确了新型能源体系的基本内涵与需要处理的重大关系,并详细部署了“十五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其核心目标是:在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能源支撑。
一、重大意义(为什么建?)
1、必然要求: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一脉相承,是推进该战略的长远目标和建设能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2、战略选择:为应对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调整和地缘政治风险,必须通过发展新能源,推动能源行业从依赖资源禀赋转向更多依靠科技和需求支撑,从根本上保障国家能源本质安全。
3、必由之路:我国近9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化石能源燃烧。控制碳排放必须依靠能源系统的彻底绿色低碳转型,这也是巩固提升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
4、已具备良好基础:2012-2024年,以年均3.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建成全球最大清洁电力供应体系;风电光伏2024年累计装机首超煤电;为全球提供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建成什么样?)
文章清晰定义了新型能源体系的五大基本特征和需要处理的五大关系:
1、五大基本特征:
①供应主体:非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从“配角”变为“主角”。
②兜底保障: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电)作为“稳定器”和“调节器”,发挥互补和兜底作用。
③关键支撑:以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载体,实现源、网、荷、储协同互动。
④用能导向:倡导绿色、智慧、节约的消费模式。
⑤根本特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
2、需正确处理的五大关系:
①能源安全与转型的关系:坚持安全为要、先立后破。
②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关系:协调融合,实现新能源“又快又好立”和传统能源“有序有度退”。
③能源开发与节约利用的关系:节能优先,把节约高效用能摆在突出位置。
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
⑤国内与国外的关系: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三、重点任务(“十五五”怎么建?)
这是文章的行动纲领,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
1、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
风光水核多能并举,集中与分布式并重。加快大型清洁能源基地(西北、西南、海上等)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等。探索“风光氢氨醇一体化”等融合开发模式。
2、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推动煤炭、石油消费达峰。合理发展煤电,推动煤电进行“三改联动”(节能降碳、灵活性、供热改造),向保障性和调节性电源转型。推动油气增储上产。
3、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核心是促进源、网、荷、储协同。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和调度能力。大力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发展虚拟电厂。科学布局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
4、推动能源消费绿色化低碳化:
提高终端电气化水平,推进交通领域(电能、氢能替代)、建筑领域(绿色建筑、光伏一体化)和产业领域(零碳工厂、园区)的清洁低碳转型。
5、加快能源科技创新发展:
补强技术装备短板,突破前沿颠覆性技术(如可控核聚变、长时储能)。推动数智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氢能、新型储能等新动能。
6、加快健全能源市场体系与价格机制:
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完善油气、煤炭市场机制。深化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加强电力市场、绿证市场、碳市场的衔接,形成政策合力。完善能源监管制度。
![]()
写在最后:对于身处节能行业的我们而言,这三篇文章既是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也预示着巨大的市场机遇与变革挑战。唯有深刻理解国家战略意图,主动将企业发展融入绿色转型的大局,方能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贡献专业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