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双11”购物节前夕,公安部公布的8起打击网上侵权假冒犯罪典型案例,如同一记警钟。从涉案2.3亿元的假冒品牌轮毂,到数万元的假冒奢侈品箱包;从劣质化工原料勾兑的日化用品,到暗藏火灾隐患的伪劣电缆……这些案例清晰地表明,假冒伪劣已非昔日小打小闹的“灰色生意”,而是侵蚀消费肌体的“吸血虫”,更是威胁民众安全的“隐形炸弹”。绝不能让“双11”沦为滋养不法、坑害百姓的“坑人节”。
![]()
诚信是市场的基石,安全是消费的底线。然而,这些案例揭露的行径却触目惊心:浙江台州的制假者用劣质铝材仿制品牌轮毂,五千多个“夺命轮毂”潜伏于车道,每一次高速行驶都可能上演生死危机;广西的犯罪团伙生产不合格电线电缆,以低价潜入千家万户,犹如在墙壁内埋下“火患引信”;重庆涪陵的造假者用有害化工原料勾兑洗衣液、沐浴露,以半价诱骗消费者,直接侵害人体健康。其行径之恶劣,已将从对财产的侵犯,升级为对生命安全的直接挑衅。
更令人忧心的是,制假售假已演进为专业化、链条化的黑色产业。从四川成都犯罪团伙设立直播工作室、高价兜售假包,到广东东莞制假团伙形成产供销一体网络,涉案假表金额高达1.4亿元。不法分子深谙电商规则,将“白版产品”贴牌即成“正品”,利用信息差精准收割消费者信任。其组织之严密、危害之深远,已严重冲击市场秩序与民生安全底线。
假冒伪劣痼疾难除,症结在于“违法成本低而维权成本高”的扭曲格局。当制假能以微末成本攫取暴利,而消费者维权却步履维艰,铤而走险便有了土壤。所幸,公安机关“昆仑”专项行动以雷霆之势回应:侦破刑事案件26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万名,实现了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的全链条打击。重庆涪陵区法院对制假者判处实刑,更以司法利剑斩断了“违法成本低”的恶性循环。这庄严宣示:制假售假绝非轻罪,而是触碰法律红线的重案;网络绝非法外之地,任何侥幸最终都难逃法网。
然而,根除顽疾,不能仅赖公安机关孤军奋战。电商平台作为交易主战场,必须彻底摒弃“甩手掌柜”心态,更不能为流量而对售假行为姑息纵容。在技术赋能的今天,平台完全有能力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精准排查异常交易、主动拦截假货链接。必须压实其“守门人”责任,对问题店铺果断清退,并为失察行为承担相应代价。品牌企业亦需主动出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畅通维权渠道。而广大消费者,也当摒弃“贪贱买老牛”的侥幸,优先选择官方渠道,遭遇假货勇于举报——正如辽宁盘锦、陕西渭南案例所证,消费者的每一次发声,都是刺破假货黑幕的锐利光芒。
消费是经济循环的起点与终点,信心是其最核心的“晴雨表”。“双11”从促销活动成长为消费盛宴,其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眼花缭乱的折扣与算法,而是那份“货真价实、安全无忧”的庄严承诺。公安部在节前公布典型案例,既是对不法分子的强力震慑,更是对亿万消费者的坚定承诺:您的每一次消费,都应有法治的坚实护航;您的每一分付出,都应获得品质的真诚回馈。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双11”的狂欢,不应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市场的繁荣,更不能构筑于假冒伪劣的沙丘之上。唯有持续保持严打高压,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激发企业自律与消费者监督的共治能量,才能彻底铲除假冒伪劣的生存土壤。
这个“双11”,我们期待的不仅是优惠的价格、便捷的服务,更是货真价实的承诺、安全无忧的体验。让法治利剑始终高悬,让侵权假冒无处遁形,如此才能让“双11”真正成为消费者的“狂欢节”,让每一次点击购买都成为对诚信经营的投票,让消费在安全环境中充分释放其驱动经济增长的磅礴力量。打假,打的不仅是假货,更是对消费信心的重塑,对公平正义的守护,对经济血脉的净化。这最终守护的,是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是每个人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期待。
![]()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一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