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传媒学院新闻学本科到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硕士,从 9 月 29 日递交申请到 10 月 28 日收到 offer,这 30 天的 “极速录取”,不是运气,而是我们一起把 “跨专业” 的难点,变成了申请的亮点。
今天想把这段经历写下来,既是对这段申请季的复盘,也希望能给正在准备留学的你,尤其是跨专业申请的同学,一些实实在在的参考。
![]()
这是我们帮南传学生拿到的第N枚"港三"offer~
泪目!南传新闻生跨专业申港中文:29 天等待里,是朗汀留学帮我把 “冲动” 熬成了offer
恭喜南传小姐姐获港中文硕士offer!
【朗汀留学の101故事】从双非到港中文!南传学姐逆天改命记:手握港前三offer,她是如何做到的?
朗汀の101个申请故事 | 助力南传学子圆梦港中文!完美逆袭,圆满!
逆袭|南传学生港前三的梦想,朗汀留学助你完成~(附南传朗汀学员真实录取案例)
一个 “不按常理” 的新闻生,藏着怎样的人类学初心?
说实话,听到 “新闻跨人类学”,我第一反应是 “有挑战,但有潜力”。毕竟在留学申请里,跨专业从来不是 “禁忌”,但 “无理由的跨专业” 才是。我先没急着聊申请策略,而是问了她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从新闻转到人类学?是一时兴起,还是真的了解过这个专业?”
A 同学的回答让我印象很深。她从大一开始就在做校园媒体,大二暑假跟着导师做过一次调研 —— 听城乡青少年说 “为什么喜欢刷短视频”“城里同学的视频和我们的不一样”。“那时候我以为只是做新闻选题,但后来我发现,我更想知道‘差异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同样的技术,在不同环境里会有不同的影响?为什么有些群体的声音会被忽略?”
后来她在图书馆翻到一本《人类学的邀请》,里面说 “人类学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要‘从远方看近处,从近处看远方’”,突然就找到了共鸣:“我做新闻是记录事实,但人类学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事实背后的人 —— 这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听到这里,我心里大概有了方向:A 同学的优势很明显 —— 均分 85+(属于港校录取的 “中上水平”)、雅思 8.0(远超港中文人类学的最低要求),还有新闻实践的经历;但劣势也突出 —— 跨专业(没有人类学相关的课程背景)、本科院校是 “双非”(南京传媒学院虽在传媒领域有口碑,但港校对 “985/211” 的偏好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我们的申请核心必须是:把 “新闻背景” 转化为 “人类学优势”,用 “具体经历” 证明 “学术匹配度”,而不是让 “跨专业” 成为短板。
![]()
从 “新闻人” 到 “准人类学者”,我们不断打磨文书
如果说硬件成绩是 “敲门砖”,那文书就是 “自我介绍信”—— 尤其是跨专业申请,文书要回答清楚三个问题:“你为什么要跨专业?”“你凭什么能学好这个专业?”“你未来能为这个专业带来什么?”
别让 “经历堆砌” 掩盖 “动机逻辑”
我们让她做了一个 “经历拆解练习”:把每一段新闻经历里的 “具体动作” 和 “思考” 列出来,再对应人类学的 “核心能力”(比如文化观察、跨文化沟通、质性分析等)。
这样一来,“新闻调研” 就不再是单纯的 “工作经历”,而是 “人类学思维的萌芽”—— 这正是招生官想看到的 “跨专业动机的合理性”。
找到 “和目标专业的连接点”,而不是 “从零开始”
港中文人类学硕士有几个研究方向,其中 “媒体人类学”(Media Anthropology)正好和 A 同学的背景契合 —— 这个方向关注 “媒体技术如何影响文化实践和社会关系”,这不就是 A 同学一直在做的事吗?
我们特意在文书里提到了港中文人类学系的两位教授:一位研究 “数字媒体与乡村文化变迁”,另一位研究 “青少年亚文化与社交媒体”。因为这能证明你不是 “盲目申请”,而是 “做过功课”,知道这个专业 “教什么”“研究什么”,也知道 “自己能在这里学到什么”—— 这会让招生官觉得你 “目标明确,匹配度高”。
用 “细节” 打动人,而不是 “空话”
我们删掉了所有 “我热爱人类学”“我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这类空话,取而代之的是具体的故事和思考。
其实文书的本质,不是 “炫耀成绩”,而是 “讲故事”—— 讲一个 “你为什么适合这个专业” 的故事,讲一个 “这个专业为什么需要你” 的故事。而好的故事,从来都藏在细节里。
![]()
时间规划:从 “9.29 递交” 到 “10.28 录取”,30 天的 “精准冲刺”
很多同学会问:“申请时间到底多早合适?”A 同学的案例告诉我们:“不是越早越好,而是‘准备充分后的越早越好’。”
我们的时间线是这样的,供大家参考:
5-7 月:“打基础”—— 确定方向 + 补充背景
- 5 月:第一次沟通,明确 “新闻跨人类学” 的方向,列出 “需要补充的背景”:
- 选修 1-2 门人类学相关课程;
- 读 3-5 本人类学经典著作;
- 整理过往新闻实践中的 经历,补充细节。
- 6-7 月:A 同学一边准备雅思(她当时雅思是 7.0,想冲 8.0),一边完成上述 “背景补充”,我则帮她梳理港校人类学专业的录取要求(比如港大、港中文、港科技的人类学硕士课程设置、录取偏好、截止时间),最终确定 “港中文为第一目标”(因为港中文人类学的 “媒体人类学” 方向最契合,分批次录取,我们想抢占 “早申请” 优势)。
8 月:“磨文书”—— 初稿到修改,反复打磨
- 8 月初:A 同学完成雅思考试,拿到 8.0 的成绩,硬件成绩达标,我们正式开始文书写作;
- 8 月中:完成个人陈述(PS)、简历(CV)初稿,推荐信(RL)联系了两位推荐人;
- 8 月底:完成文书二稿修改,重点补充 “与港中文人类学的匹配度” 细节,比如教授研究方向、课程关联等。
9 月:“定终稿 + 递申请”—— 精准冲刺,不慌不忙
- 9 月初:文书修改到第 10 版,我们和 A 同学一起逐句核对,确保没有语法错误、信息准确(比如学校名称、专业名称、教授姓名不能出错);
- 9 月中:推荐信完成,A 同学联系推荐人上传至申请系统;
- 9 月 25 日:完成港中文申请系统的信息填写(包括个人信息、成绩、经历等),上传所有材料(成绩单、雅思成绩、文书、推荐信、在读证明等);
- 9 月 29 日:最后检查一遍申请材料,确认无误后提交。
10 月:“等结果 + 准备面试”—— 不松懈,做足准备
- 10 月 28 日:收到港中文人类学offer;等待其他项目的offer.
很多同学会觉得 “早申请 = 早递交”,但其实 “早申请” 的前提是 “准备充分”—— 如果为了赶时间,递交的文书漏洞百出,材料不完整,反而会浪费 “早申请” 的机会。A 同学的案例里,我们用 3 个月做准备,1 个月做冲刺,最终实现 “30 天获录”,核心就是 “准备充分后的精准投递”。
![]()
跨专业申请启示:不是 “转方向”,而是 “扩边界”
A 同学拿到 offer 后,我和她聊起这段申请经历,她说:“原来跨专业不是‘从零开始’,而是把以前的经历‘重新整合’—— 我以前觉得新闻和人类学是两个毫不相干的领域,现在发现,新闻教会我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调研能力’,其实都是人类学需要的核心能力。”
这句话其实点出了跨专业申请的本质:不是 “放弃过去,转向新领域”,而是 “基于过去,拓展新边界”。招生官不反感跨专业的学生,反而会喜欢那些 “能给专业带来新视角” 的学生 —— 比如 A 同学,她的新闻背景能让她从 “媒体实践” 的角度理解人类学,这正是纯人类学背景学生可能缺乏的优势。
结合 A 同学的经历,我想给跨专业申请的同学 3 个建议:
1. 先想清楚 “为什么跨”,再想 “怎么跨”
不要因为 “本专业不好申”“这个专业热门” 就盲目跨专业 —— 你要先问自己:“我真的了解这个专业吗?”“我为什么想做这个领域的研究 / 工作?”“我的过往经历里,有哪些能支撑我跨专业?”
如果这些问题答不上来,哪怕硬件成绩再好,文书也会显得空洞,招生官也不会相信你 “能学好这个专业”。A 同学的优势就在于,她的 “跨专业动机” 不是凭空来的,而是从具体经历里提炼出来的,有血有肉,有逻辑有思考。
2. 把 “短板” 转化为 “特色”,而不是 “掩盖短板”
跨专业的同学往往会担心 “我没有相关课程背景,会不会被拒?”—— 其实不用怕,你可以通过 “补充背景” 来弥补:比如选修相关课程、读相关书籍、做相关实践(哪怕是线上调研、志愿者活动)、写相关的研究计划(RP)。
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 “转化”—— 把本专业的能力,转化为目标专业需要的能力。比如 A 同学把 “新闻调研” 转化为 “人类学调查经验”,把 “新闻写作” 转化为 “质性分析能力”,把 “媒体观察” 转化为 “文化现象解读能力”—— 这样一来,“跨专业” 就不再是短板,反而成了你的 “特色”。
3. 信任你的申请老师,但更要 “做自己的主人”
很多同学会把申请全权交给老师,但其实申请是 “双向配合” 的过程 —— 老师能帮你梳理策略、打磨文书、规划时间,但最了解你经历和想法的,永远是你自己。
A 同学在文书修改过程中,经常会和我争论:“老师,这段经历我觉得应该这么写,因为当时我是这么想的”“这个细节很重要,能体现我对人类学的理解”—— 正是这种 “主动参与”,让文书更贴近她的真实想法,也更有感染力。
所以,在申请过程中,不要做 “甩手掌柜”,要和老师多沟通、多反馈,一起把你的 “故事” 讲好 —— 毕竟,这是 “你的申请”,最终要去读书的,也是你。
![]()
每一份 offer,都是 “准备” 与 “信任” 的结果
留学申请从来不是一场“唯分数论”的比赛,而是一场“自我探索”的旅程 —— 你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用尽全力去准备。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你一起,把每一个细节做好,把每一份努力落到实处,直到看到那封写着 “Offer of Admission” 的邮件。
如果你也在准备留学,不管是跨专业还是本专业,不管是冲刺名校还是追求适配,都请相信:只要你明确方向、认真准备,总有一份属于你的 offer,在不远处等你。
最后,祝愿所有正在申请路上的同学,都能如愿拿到梦校 offer,开启人生的新旅程!
公众号:朗汀留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