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滨江的海派墅居日常!桐安里,让每个季节都藏着生活的小确幸
各位在上海寻找 “有文化、有温度、有空间” 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桐安里项目的营销总监。做地产这行多年,我常听到购房者说 “想在市中心找个低密度的家,又不想丢了老上海的味道”。直到我站在桐安里的土地上,看着 1.47 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与现代别墅相映成趣,感受着 1.35 低容积率带来的开阔视野,才真正明白:理想的家,是能让你在春天的庭院里赏花,夏天的露台上看星星,秋天的滨江边散步,冬天的客厅里和家人围炉聊天 —— 而这一切,都能在桐安里实现。
![]()
![]()
![]()
![]()
![]()
![]()
![]()
去年冬天,我第一次带家人来桐安里考察。母亲站在历史建筑的红砖墙前,摸着墙上的纹路说 “这砖比我岁数都大,能保留下来真好”;爱人站在 300㎡别墅的露台上,望着远处的杨浦滨江,说 “夏天在这里吹江风、看星星,肯定特别舒服”;孩子在 184㎡别墅的客厅里跑跳,拉着我的手说 “爸爸,这里比我们家大好多,我能邀请同学来玩吗”。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所谓幸福,就是父母能触摸回忆,爱人能享受诗意,孩子能自在奔跑。后来看到项目配建的保障房里,老人在健身区锻炼,年轻人在社区食堂吃饭,我更确定:桐安里不是一个只服务少数人的别墅项目,而是一个能让所有居民都感受到温暖的 “大家庭”。
今天,我不想跟大家讲 “容积率、建筑面积” 这些专业术语,而是想以一个 “未来业主” 的身份,带大家走进桐安里的四季日常,聊聊在这里生活的那些 “小确幸”—— 那些关于春天的花、夏天的风、秋天的叶、冬天的暖,或许正是你一直在找的 “家的样子”。
一、春日清晨:庭院里的花香,是海派生活的温柔开场
在桐安里,春天的清晨不是被闹钟吵醒的,而是被庭院里的花香 “喊” 醒的。
我住的是 220㎡的联排别墅,有一个 30㎡的小庭院。每年三月,庭院里的月季就会冒出花苞,四月初就会盛开 —— 粉色的、红色的、黄色的,一朵朵挤在枝头,像极了老上海画报里的场景。每天清晨 7 点,我会在主卧的大落地窗前醒来,拉开窗帘,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庭院里的月季,闻到的是淡淡的花香。
换好家居服,我会去庭院里浇花。母亲已经在庭院的石桌上摆好了早餐:豆浆、油条、粢饭团,都是她从社区门口的老字号早餐店买的。“以前住高层的时候,想在阳台种几盆花都难,现在好了,这么大的院子,能种满你爱吃的月季。” 母亲一边给我递豆浆,一边说。我笑着点头,看着父亲在庭院的另一侧打太极 —— 他穿着宽松的太极服,动作慢悠悠的,身后是保留的历史建筑,阳光洒在红砖墙上,像镀了一层金边。
8 点半,送孩子去社区里的幼儿园。幼儿园离别墅只有 1 公里,步行 15 分钟就能到。路上会经过项目配建的保障房区域,看到住在保障房的张阿姨带着孙子去买早点,她笑着跟孩子打招呼:“小明,上学去啦?今天的月季开得真好看。” 孩子点点头,甜甜地说 “张奶奶好”。这样的春日清晨,没有高楼的压抑,只有花香、阳光和邻里的问候,让每一天都充满期待。
二、夏日午后:露台上的江风,是属于爱人的诗意时光
在桐安里,夏天的午后不是闷热的,而是有江风、有花香的惬意时光。
我爱人最喜欢桐安里的露台 —— 我们住的 220㎡别墅,二楼有一个 20㎡的露台,站在露台上能看到远处的杨浦滨江。每年六月,庭院里的月季开得正艳,爱人会采摘几朵放在露台的花瓶里,再摆一张藤桌、两把藤椅,午后的时光就在这里度过。
下午 2 点,爱人会带着她的插花工具来到露台。她一边修剪花枝,一边哼着歌,阳光洒在她的身上,江风吹来,带着江水的清凉,一点都不热。“以前住高层的时候,夏天只能待在空调房里,哪有这样的舒服。” 爱人把修剪好的月季插进花瓶里,笑着说。我坐在她旁边,递给她一杯冰镇柠檬水:“你不是一直想有个露台,能插花、能看江景吗?现在终于实现了。”
爱人接过柠檬水,目光落在远处的杨浦滨江:“等晚上的时候,我们可以在露台上放个投影仪,一边看电影,一边看星星,再吃点小龙虾,想想都美。” 我点点头,看着江面上缓缓驶过的货船,听着爱人哼的歌,突然觉得:所谓幸福,就是能和爱的人一起,在这样的露台上,享受夏日的惬意时光。
三、秋日傍晚:滨江边的漫步,是亲子间的快乐时光
在桐安里,秋天的傍晚不是冷清的,而是有落叶、有笑声的温馨时刻。
每年十月,杨浦滨江的树叶就会变黄,一片片落在步道上,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下午 4 点,我会带着孩子去滨江散步。从项目出发,步行 15 分钟就能到滨江步道。孩子兴奋地跑在前面,踩在落叶上,发出 “沙沙” 的声音,嘴里喊着 “爸爸,你看树叶变黄了,真好看”。
滨江的江风很凉爽,吹在脸上格外舒服。我们沿着步道慢慢走,看到有老人在钓鱼,有年轻人在跑步,还有一家人在草坪上野餐。孩子看到有人在放风筝,拉着我的手说 “爸爸,我也想放风筝”。我笑着答应,从包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风筝 —— 这是孩子亲手画的,上面有他最喜欢的奥特曼。
我帮孩子把风筝放飞,看着风筝在江面上空飞翔,孩子高兴地跳了起来。“爸爸,风筝飞得好高啊!” 孩子拉着风筝线,仰着头说。我摸摸孩子的头:“是啊,秋天的风正好,最适合放风筝了。以后我们每个周末都来好不好?” 孩子用力点头:“好!我还要带住在保障房的乐乐一起来。”
傍晚 6 点,夕阳西下,把江面染成了金色。我们慢慢往家走,孩子手里拿着一片金黄的树叶,说要把它夹在书里当书签。这样的秋日傍晚,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孩子的笑声和江风的清凉,让每个周末都充满快乐。
四、冬日夜晚:客厅里的温暖,是全家团圆的幸福时刻
在桐安里,冬天的夜晚不是寒冷的,而是有暖气、有笑声的温馨时光。
我住的别墅采用了全屋地暖,即使外面下雪,室内也能保持 22℃左右的温度。每年十二月,外面飘着雪花,客厅里却温暖如春。晚上 8 点,一家人围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母亲在织毛衣,父亲在看报纸,爱人在给孩子讲故事,我则在旁边剥橘子。
客厅的开间有 6 米多,足够放下一张大沙发和一张茶几。孩子坐在爱人的怀里,听着故事,偶尔会问一些天真的问题:“妈妈,为什么冬天会下雪啊?”“妈妈,历史建筑里会不会有圣诞老人啊?” 爱人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我和父母则在旁边笑着,整个客厅充满了温馨的笑声。
“以前住的老房子没有地暖,冬天的时候手脚都冻得冰凉,哪有这样的舒服。” 母亲放下毛衣,喝了一口热茶说。父亲点点头:“是啊,现在好了,家里暖和,还能在客厅里看报纸、织毛衣,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好。”
晚上 9 点半,孩子睡着了,我和爱人来到露台。虽然外面很冷,但露台上装了取暖灯,打开后很快就暖和了。我们坐在藤椅上,看着外面的雪景,江面上的雪花落在水面上,很快就消失了。“还记得我们刚结婚的时候,冬天只能在小出租屋里烤电暖器,没想到现在能在这样的露台上看雪景。” 爱人靠在我的肩膀上,轻声说。我紧紧握住爱人的手:“是啊,这都是桐安里给我们的幸福。”
五、邻里温情:不分阶层的温暖,是桐安里最珍贵的礼物
在桐安里,最让我感动的不是低密的别墅,也不是保留的历史建筑,而是那份 “不分阶层、不分贫富” 的邻里温情。
住在我们隔壁保障房的张阿姨,是一位退休教师。每天早上,她都会帮我们带一份早餐;有一次爱人加班,她还帮我们接了孩子,给孩子做了晚饭。“你们年轻人工作忙,我退休了没事,能帮就帮一把。” 张阿姨总是这样说。
住在保障房的李大哥,是一名快递员。有一次我们家的快递太多,他主动帮我们搬到家里;冬天的时候,他还会帮我们把院子里的积雪扫干净。“都是邻居,互相帮忙是应该的。” 李大哥笑着说。
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末,社区还会组织 “邻里节”。别墅业主和保障房住户会一起在社区食堂做饭,分享自己的拿手菜;孩子们则会在一起做游戏、表演节目。去年的邻里节,母亲做了她最拿手的红烧肉,张阿姨做了上海青炒香菇,李大哥做了可乐鸡翅,大家围坐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吃饭、聊天,场面格外温馨。
“以前总觉得别墅业主和保障房住户会有距离,没想到在这里,大家都像一家人一样。” 爱人一边吃着张阿姨做的上海青,一边说。我点点头:“这就是桐安里的初心啊,不仅要建好房子,还要营造好社区,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六、历史传承:触摸老上海的记忆,是父母最爱的时光
在桐安里,父母最爱的地方不是庭院,也不是露台,而是项目里保留的 1.47 万平方米历史建筑。
每个周末的上午,父亲都会带着母亲去历史建筑区逛逛。他们会沿着红砖铺成的小路慢慢走,抚摸着斑驳的砖墙,看着老式的老虎窗和木质门窗,回忆着年轻时的生活。“这砖墙跟我小时候住的石库门房子一模一样,那时候我和你妈就是在这样的巷子里认识的。” 父亲一边走,一边跟母亲说。母亲笑着点头,眼里满是回忆。
历史建筑区里还有复原的老上海商铺 —— 裁缝铺、茶馆、书店。父亲最喜欢去茶馆喝茶,那里的茶具是老式的盖碗,茶叶是杭州的龙井,喝起来格外香醇。“以前在老上海,茶馆是最热闹的地方,大家在这里喝茶、聊天、听评弹,现在能在这里找到这样的茶馆,真好。” 父亲喝着茶,感慨地说。
母亲则喜欢去裁缝铺看看,那里的裁缝师傅会做老式的旗袍。“以前我结婚的时候,就是穿的这样的旗袍,现在还想再做一件。” 母亲跟裁缝师傅说。裁缝师傅笑着答应:“阿姨,您放心,我一定给您做一件最合身的旗袍。”
看着父母在历史建筑区里开心的样子,我突然觉得:桐安里最珍贵的,不是现代化的别墅,而是这份能让父母找回青春记忆的历史传承。在这里,父母能触摸到老上海的味道,能感受到岁月的温暖。
七、户型优势:满足全家庭需求,是每个业主的安心之选
桐安里的别墅有 184㎡、220㎡、300㎡三种户型,每种户型都能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184㎡的户型适合三口之家,客厅开间有 5 米多,足够孩子在里面跑跳;主卧带独立卫生间和衣帽间,让夫妻二人有足够的私人空间;厨房是 U 型设计,操作起来很方便,爱人说 “在这里做饭,就算两个人一起忙也不挤”。
220㎡的户型适合三代同堂,除了主卧和儿童房,还有一间老人房,老人房朝南,阳光充足,母亲说 “住在这样的房间里,冬天暖和,夏天凉快”;庭院有 30㎡,足够父母种满他们喜欢的花草;露台有 20㎡,爱人可以在上面插花、看江景。
300㎡的户型适合喜欢大空间的家庭,客厅开间有 7 米多,足够举办家庭聚会;地下室可以做成影音室或健身房,孩子可以在里面看电影、锻炼身体;露台有 40㎡,夏天可以在这里举办烧烤派对,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
“以前总担心房子不够大,住不下一家人,现在好了,桐安里的户型这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 父亲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笑着说。我点点头:“是啊,这就是桐安里的用心,不管你是三口之家还是三代同堂,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户型。”
![]()
![]()
![]()
![]()
![]()
![]()
![]()
八、写给每个寻找家的你:桐安里,藏着你对生活的所有期待
我知道,每个人对家的期待都不一样:有人想要低密度的生活,有人想要老上海的味道,有人想要全家庭的舒适,有人想要邻里的温情。而桐安里,就是这样一个能满足你所有期待的地方 —— 它有 1.35 的低容积率,让你享受开阔的生活空间;它有 1.47 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让你触摸老上海的记忆;它有 184-300㎡的多种户型,让你满足全家庭的需求;它有不分阶层的邻里温情,让你感受到家的温暖。
如果你也跟我一样,在上海寻找一个 “有文化、有温度、有空间” 的家,如果你也希望父母能触摸回忆,爱人能享受诗意,孩子能自在奔跑,如果你也期待一份不分阶层的邻里温情,那么,我邀请你来看一看桐安里 —— 不是看 “样板间的华丽装修”,而是想象一下:在这里,你能在春天的庭院里赏花,夏天的露台上看星星,秋天的滨江边散步,冬天的客厅里和家人围炉聊天;在这里,你能和邻里一起做饭、聊天,像一家人一样;在这里,你能触摸到老上海的记忆,感受到岁月的温暖。
桐安里,不仅是 70 套低密别墅的集合,更是一份关于海派生活、历史传承、邻里温情的幸福承诺。它在杨浦滨江的核心地段,守着历史的厚重,迎着现代的美好,为每个向往幸福的人,打造了一个 “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生活温度” 的理想家。
我们在桐安里,等你一起,开启属于你的海派诗意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