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恰逢俄罗斯诗人谢尔盖·叶赛宁诞辰130周年,11月8日晚,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叶赛宁诗歌双语朗诵会,为这位跨越时空的文学巨匠献上深沉的文化礼赞。
1895年10月3日,谢尔盖·叶赛宁在俄罗斯的土地上降生,这位天才诗人以炽热的笔触勾勒自然与心灵的图景,即便1925年12月28日便匆匆辞世,30载人生仍为世界留下四五百首不朽诗篇,至今在俄罗斯及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
![]()
此次晚会的核心嘉宾许晓东,怀揣着对母校的眷恋与对诗歌的热忱重返校园。作为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的毕业生,他在北京深耕俄汉翻译领域多年,而对中国古诗词的挚爱,让他与叶赛宁的诗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启发,从2015年起,许晓东耗时十载潜心钻研,将叶赛宁的诗作以中国古诗词的形式精心译创,最终凝聚成《唐宋译读俄诗情》一书,并于2025年正式出版。这部匠心之作得到了原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李英男和原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的高度评价,二人为该书撰写了中俄双语的推荐序言。
![]()
朗诵会上,许晓东以中俄双语倾情演绎了书中12首经典诗作,带领现场观众沉浸式领略跨文化诗歌的魅力。从叶赛宁的处女作《白桦树》到诀别之作《再见,我的朋友》,从饱含牵挂的亲情诗《给母亲的信》《给妹妹舒拉的信》到缱绻深情的爱情诗《莎加奈啊莎加奈》《我记得……》《早安》,再到勾勒冬景的景物诗《冬之歌》,每一首译作都在保留原诗精髓的同时,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律之美。此外,他译创的俄罗斯著名战地诗人康斯坦丁·西蒙诺夫的《等我荣归我必归》与诗人丘特切夫的哲理诗《智慧难解俄罗斯》,也精准捕捉了原作的精神内核,引发了现场诗歌爱好者的强烈共鸣。
![]()
许晓东的古体诗译风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不仅开辟了用中国古诗词形式翻译俄语诗歌的先河,更为新时代学子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全新范式与灵感源泉。而这部《唐宋译读俄诗情》,既是《中国诗词大会》文化影响力的延伸与发展,更是中俄文化交融的生动见证。在叶赛宁诞辰130周年的特殊节点,这场朗诵会与这部译著一同搭建起两座桥梁——一座连接中俄两国的诗歌殿堂,一座贯通古今的文化长河。相信在未来的中俄文化交流史上,许晓东的这份译创坚守,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让不同文明的诗歌之花在交流互鉴中愈发绚烂。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申志远 于秋莹 文/摄/视频
编辑:姜学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