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则高校新闻意外刷屏,让无数“过来人”感慨万千。
![]()
广西财经学院宣布,将在两个校区设立专门的“打呼噜宿舍”,为受此困扰的学生提供新的选择。消息一出,评论区瞬间沦陷,满是“羡慕的泪水”和“这才是人性化”的赞叹。
许多人看到的,是终于能睡个好觉的解脱。但我看到的,却是高校学生管理思维的一次漂亮“转身”——它终于从笨拙地“解决人”,转向了智慧地“解决问题”。
一、 旧剧本:当管理失效,“解决人”成了唯一答案
让我们回想一下,在过去,宿舍里的“呼噜矛盾”通常是如何上演的?
剧本A:忍辱负重式。 被吵的一方,塞上耳塞,数完星星数羊,在崩溃中练就“只要我睡得够死,呼噜就吵不醒我”的佛系心态。代价是长期睡眠不足和精神衰弱。
剧本B:人际战争式。 矛盾被摆上台面。打呼噜的同学在集体生活中背负上“原罪”,在自责与尴尬中,成了被孤立、被抱怨的对象。一个生理现象,硬生生演变成了人品问题。
剧本C:行政踢球式。 学生鼓起勇气找到辅导员,诉求往往是:“老师,能不能把他调走?”管理者面临一个无解的难题:把谁调走?调到哪里去?不过是把问题和矛盾,从一个房间,转移到另一个房间。
看到了吗?在这三种旧剧本里,那个打呼噜的同学,本身被视为了“问题”,需要被“解决”——要么是被自我消化(忍),要么是被舆论审判(怨),要么是被物理移除(调)。
这套逻辑简单、粗暴,且效果甚微。它撕裂了人际关系,增加了管理成本,却唯独没有真正地、人道地解决问题。
二、 新思路:广西财院的破题之道——“安置需求”
而广西财经学院的做法,堪称一股清流。
它没有评判谁对谁错,没有要求任何一方必须无限忍耐。它只是平静地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选项”。
- 对于打呼噜的同学: 这不再是“驱逐”,而是“接纳”。他们无需再背负心理包袱,可以坦然选择一个同样打呼噜的环境,大家“彼此彼此”,反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在。
- 对于寻求安静的同学: 他们无需再通过“斗争”来争取睡眠权,一个简单的申请,就能换回一片宁静的夜空。
- 对于学校管理者: 他们从一个疲于奔命的“调解员”,变成了一个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的“规划师”。
这背后的管理哲学跃然纸上:当个体的特性与通用环境产生冲突时,最优解未必是改变个体,而是去适配环境。 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把所有人修剪成一样的形状,而是为不同的形状,找到各自安放的位置。
三、 一堂课:这种“问题思维”,值得所有管理者抄作业
广西财院这四间宿舍,解决的不仅仅是呼噜问题。它更像一个隐喻,给我们社会的各类管理者都上了一课。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人性化”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能否看见并尊重个体的差异化需求,并用制度化的方式为其提供出口。
- 在企业里: 是只能容忍“996”的奋斗者,还是也能为需要照顾家庭的员工提供弹性工作制?
- 在城市治理中: 是只会驱赶路边摊贩,还是能规划出专门的区域,让烟火气与市容并存?
- 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 我们是在一味要求弱势群体“适应”社会,还是在积极地建设无障碍设施,让社会去“适配”他们?
从“解决人”到“解决问题”,一字之差,折射出的却是管理理念从“管控”到“服务”,从“单一”到“多元”的巨大进步。
它意味着管理者开始理解:一个好的系统,不是没有问题的系统,而是能够包容并妥善安置这些问题的系统。
所以,当我们为广西财院的“打呼噜宿舍”点赞时,我们点赞的不仅仅是对睡眠的尊重,更是对一种更为先进、更富有人文关怀的管理智慧的由衷认可。
希望这四间宿舍,能成为一颗种子,催生更多“不以解决人为目的”的精彩解决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