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之间的竞争应该在1940年代末就开始了,印度1947年独立,我们1949年建国。咱两个古老的文明都是命运相似,都是经历了西方的工业文明洗礼的国家。
只不过两个程度不太一样,或者说被解放的方式不一样:
中国是经历了火与血的斗争,一轮又一轮的革命,现实战争革命,再到社会革命,还有文化的革命,当时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才获得独立的,痛感极其强烈,哪怕到今天依旧历历在目。
印度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痛苦,没有这么大的社会改造。主要是政治人物起来,号召大家绝一下食,加上苏联的施压、国际形势的变化,最后英国殖民者没辙了,定制了一个撤退计划。通过非暴力抗议方式争取独立,没有痛苦没有血泪,非常的peace
在英国殖民者退出的时候,从很多指标看印度遥遥领先中国,工业、铁路、公路、用电量,基本面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到今天,2025年,中印两国的差距,光是GDP(2024年数据)
中国:GDP达到约134.91万亿元人民币(约18.74万亿美元),经济总量约为印度5倍。
印度:GDP约28万亿元人民币(约3.91万亿美元),人均GDP约2700美元。
![]()
这么大的差别,很多人简单的理解为,中国搞了改革开放,印度没有搞改革开放。这说法其实并不准确,中国能甩开印度,弯道超车,关键两个点:1、战略选择;2、市场的创造和规模。
一、战略选择
就是1979年,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开启之前,中国就已经甩开印度了。那个时候甩开不是体现在GDP而是体现在大国地位上。
在20世纪头30年,中印两国在大国博弈的战略上,有很大区别,简单来说,教员的战略眼光秒杀印度。
印度的策略有强烈的经验主义,深受印度战略史有一派观点的影响:主张齐强。逻辑就是两个人打架,第三个人获益。所以我齐强我中立,和两边搞好关系(苏联和美国),那我就可以两边都获益。
而这个思想一直到今天都还在,就是我是强者,我不是弱者。即便被巴基斯坦干下几架飞机,都不承认~嗯,印度这方面确实很强的
而中国却不一样。当时我党在即将获得全国胜利的时候,有过战略辩论,有很多人主张说我们也要齐强,美苏两国各不沾边,都做朋友都获利。
但是到最后,教员一锤定音,他深刻认识到,以当时中国的实力不足以齐强,齐强的结果不是两边都获利,而是两边都不讨好。必须要一边倒
那当时,我们是共产党,当然倒向苏联老大哥了。当时也签了协议,要给我们大规模的援助,包括经济、工业和军事。
![]()
但这个协议迟迟不兑现,直到我们给苏联打了一场抗美援朝,向世界证明了我们的实力,实实在在拿到了苏联的156项相当慷慨的援助(经济军事和工业),实际执行了163项,全套图纸、全套样品,来援助的,手把手教你怎么造出AK47,后来我们吸收消化之后产出的是56式半自动机枪。那是中国军人用血和牺牲换来的援助。
1960年代初,中印边境开始起冲突,在藏南那边的冲突,就是为了捍卫我们西藏的主权,被称为现代战争战略的经典之作。当时用的就是苏联援助的图纸,制造的一批成建制装备。如果没有这个,估计结果也不会赢得这么轻松。而印度的士兵,拿的是一战二战英国退役的武器
所以我们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因为加入了一个阵营,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国家,或者说有工业能力基础的国家。
后来整个西方国家支援印度,我们也打出不止50年的和平,主动退出。苏联这时候保持中立。从此我们在没有武器的时候干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升级武器后干翻印度。
![]()
后来印度继续保持中立,自诩第三大势力。就是没有实力的支撑,这就不是自信,而是自大。时候我们看这个战略决策的结果非常差。而中国在苏联的帮助下,获得合法的核大国并重返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就是区别
再往后中苏闹翻。党内又开了一次战略会,教员问谁是我们的头号敌人,很多老帅刚经过文革,肯定反右啊,老帅们直指美国是头号敌人。教员说你们再想想,又想了一个月,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苏联是我们的头号敌人,而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所以美国是朋友,于是我们开始主动给美国勾搭
68年邀请美国人斯诺(美国记者)两人肩并肩检阅游行的群众,第二天人民日报把其他人都扣掉了。这是中国政治常用的微言大义,可惜美国人牛仔出身,听不懂啊。
![]()
后来阴差阳错,1971年打乒乓球终于挂上钩了,和美国人联系上,小球推动大球。1979年开始建交,开启了可歌可泣的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革命
所以中国有今天,最首要的因素就是教员两次关键的国家战略转向,包括时机、包括力度,都是教员亲自把控,因此决定了中国从1949年到今天,将近百年的时间(我都忍不住再次夸夸,教员真牛逼,教员的水平比什么赫鲁晓夫、印度的王公贵族、英国的女皇,高的太多太多了)。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中国
而印度融入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比我们(1979)整整晚了十多年,就是在苏联解体(1991)之后才开始的,才不得不靠向美国,开始混合经济制度。而这时候的中国已经全面开放的,广州已经成为世界纺织中心了~印度还拿什么比
二、市场的创造和规模
中国能快速发展,关键是在1979年引爆了中国的工业革命。中国为什么能引爆工业革命,最关键的是,教员的文革和邓公的改革(很多时候就是命和运的交织,这里不能展开谈会被封掉,包括1990-1年为什么没有崩塌,而苏联崩塌了)
我们简单看下历史,英国工业革命前夕,广泛存在于欧洲农村地区的原始工业化,是一个历史学家十分熟知,并仔细探讨过的历史现象。虽然经济史学家,认为它是开启工业革命的必经阶段,但是历史学家们,也长期对一个历史事实感到迷惑不解,那就是原始工业化并没有在所有欧洲国家导致工业化。
也就是说,只有一些欧洲国家:先是英国、再是法国,在完成原始工业化后,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阶段,但是另一些欧洲国家,比如荷兰和爱尔兰等,却在原始工业化后期,长期停止了发展,并出现了“去原始工业化”现象。
中国的发展经验也为解开这个谜团提供了线索:从乡村原始工业化阶段,向规模化大生产阶段的过渡,不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仍然需要重商主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市场创造。
这里的关键就是,市场的创造和市场的规模。
![]()
市场创造者缺失和由此导致的市场缺失,是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和关键问题,并强调政治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信任,是市场这一公共产品的核心要素,以及政府在提供这些核心要素,和克服“市场创造”的巨大成本方面的核心作用
逻辑是:没有市场创造和规模,就没有最够大的需求,就无法进行劳动分工和规模化生产。
当初就是国家在战略上(教员+邓公),利用集权,集中力量办大事,大力推动市场建设,克服了巨大的建设困难和付出大量成本,才有了后来的经济腾飞。
与我们国情极度相似的印度,不管在人口基数、人均收入,以及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的比较优势都极其相似的前提下,他们缺乏国家主导的市场创造和市场规模,导致经济落后我们实在太多。
当然在产业结构上也有一些差别,中国以制造业为主,印度以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产业著称为主,在金融和企业管理上也比我们有先发优势;但因为制造业的落后,导致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背后是工业革命不完整的原因。
你能想象,像一些积木类的制造,在印度是做不出来的,然而他们的软件科技以及高度服务依旧很发达。
其他原因,什么种姓制度、社会结构,就不多说了。
感谢教员和邓公两代领导人,以及诸多为后辈流过血出过汗的先辈,我们会越来越好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