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的福建龙岩,山路崎岖蜿蜒,潘维廉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开着改装的简易房车,载着妻儿和外教团队在群山间穿行。车窗外的风景从青翠竹林变成黄土坡,他握着方向盘的手始终沉稳,心里记挂着早已打听好的30多名孤儿。抵达村落时,孩子们怯生生地躲在墙角,他变魔术似的从车里抱出一沓红包——那是他积攒许久的1万元积蓄,挨个儿走到孩子面前,蹲下身把红包塞进他们手里,粗糙的手掌轻轻包裹住孩子瘦弱的小手:“有人在关心你们。”他逐一提名,默默把每个孩子的笑脸和名字刻在心里,仿佛要把这份牵挂牢牢锁住。
![]()
不久后,潘维廉又踩着泥泞走进了福建官桥村的破败校舍。雨水冲刷过的土墙斑驳脱落,孩子们趴在缺腿的木板上写字,铅笔尖在布满裂纹的纸上艰难移动。看着这一幕,他心里像被揪紧般难受,当场便做了个惊人的决定:变卖美国家产,为孩子们盖一座真正的学校。新校舍动工后,他亲自盯着施工进度,甚至省下贴瓷砖的钱,硬是挤出空间建了间图书馆。往后每次家访,他总爱蹲在教室角落,静静听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手里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着缺书的科目,回头便四处奔走募集书籍,让知识的光芒照亮简陋的课堂。
![]()
1994年环游中国的旅程中,宁夏山村的土坯房给潘维廉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盘腿坐在老农的土炕上,喝着温热的粗茶,听老农握着他的手反复念叨“要想富先修路”。老人布满老茧的手传递着朴实的期盼,他掏出笔记本认真记录,生怕漏掉一个字。临走时,他瞥见炕上熟睡的留守儿童,悄悄把身上所有零钱都塞进孩子的衣兜,又帮老人把院子里的柴火码整齐,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
![]()
多年后重访福安下岐村,潘维廉特意寻到当年住“连家船”的船民家庭。推开院门时,他惊喜地发现,昔日漂泊在水上的船民,如今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楼。老农拉着他的手,兴冲冲地掏出手机,点开微信给他看网购的渔具,脸上满是自豪。潘维廉笑着掏出手机加了好友,拍着老人的肩膀说:“以后要常看你们的新生活。”那一刻,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情谊,在欢声笑语中愈发浓厚。
![]()
在云南偏远村寨的家访中,潘维廉遇到了因家远而辍学的孩子。看着孩子渴望上学却又无奈的眼神,他二话不说让孩子上车,亲自开车送他到校门口。回去的路上,他望着湍急的河流和孩子们上学必经的危险小道,心里暗暗盘算。不久后,在他的牵头下,一座便民桥横跨河面。此后每次家访,他总会特意绕到桥边,静静地站在树荫下,看着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安全过河,阳光洒在他的脸上,眼里满是欣慰的笑意。
![]()
命运的考验悄然而至,潘维廉被查出胃癌。但病痛没能阻挡他家访的脚步,康复后,他的车里多了一个沉甸甸的药箱。在闽东山区,他遇到生病卧床的村民,便从药箱里拿出自己的常用药,用蹩脚却真诚的中文一遍遍叮嘱用药剂量,还掏出本子仔细记下村民的健康状况。回到厦门后,他第一时间托人把对症的药品捎过去,仿佛那些村民都是自己的亲人。
![]()
二十多年来,潘维廉的车轮碾过中国的山川河流,家访的脚步踏遍偏远角落。他用一双外国眼睛见证着中国的变迁,更用一颗滚烫的心传递着跨越国界的温暖,那些藏在握手、叮嘱和牵挂里的细节,早已成为中国大地上最动人的风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