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有不少年轻人“抄底”倒闭车企的“烂尾车”。图/IC photo
“烂尾车”竟然成了一些年轻人争相捡漏儿的“香饽饽”。
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期有不少年轻人选择购买倒闭车企的“烂尾车”,哪吒、极越和高合等早已宣布破产的新能源汽车,都在他们的“抄底”名单里。
一辆“特价处理”的极越07,“原价22.99万,现价14.8万”;哪吒L310闪充pro版本,此前官方指导价14.99万元,车企倒闭后,落地只要7.77万元。这样的折扣确实会让一些年轻人心动。但价格“真香”的背后,往往是消费体验的“变味儿”。
购入“烂尾车”的消费者很容易遭遇售后停摆、维修无门、车机断联等诸多问题,大多数年轻消费者对此心知肚明。有些年轻消费者追求的是极度实用,他们要的只是“硬件够硬”,能遮风挡雨就行;一些“烂尾车”被改造成基础代步车;有些年轻消费者成了“玩家”,自己动手改造“烂尾车”。这不禁让人想起20世纪90年代热衷“攒机”的年轻人。
不同的消费者眼中有不同的“性价比”,部分年轻人热衷捡漏儿“烂尾车”,也是基于自己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无可厚非。但是,盲目“抄底”,可能导致本来就不宽裕的年轻消费者被“套牢”,最终“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
一些车企倒闭后,不仅“终身质保”难以兑现,甚至连基础质保都不能保证。而新能源汽车集成化、智能化程度高,一旦“烂尾车”出现故障,消费者不仅靠个人解决不了,很难找到理想的维修途径,即便是技术流的“玩家”,也不宜盲目自信。
更为重要的是,“烂尾车”在使用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车企倒闭就是市场的优胜劣汰的结果,很多“烂尾车”或许本来就存在“先天不足、后天难补”的缺陷,如果一些车辆突然断网无法解锁,或者在行驶中当街“趴窝”,难免令人手忙脚乱。
捡漏儿“烂尾车”在短时间内看似捡到了便宜,而从长远看几乎没有保值率可言。需要看到的是,买入价很低,但使用起来成本很高,维修或者配件价格通常要高于市场主流品牌。“烂尾车”到手之后,消费者还面临入保难、入保贵等问题。
中国新能源汽车竞争激烈,品牌数量已从2018年的400多家锐减至目前的40家左右。据界面新闻报道,有行业报告指出,“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数量可能将从137个锐减至19个,这意味着还有上百家车企会退出市场。”
可以预见,“烂尾车”现象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但是如何解决“烂尾车”的售后、质保问题,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方案。《汽车销售管理办法》规定,供应商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停产或者停止销售的车型,并保证其后至少10年的配件供应以及相应的售后服务。
但是,汽车产业和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老“办法”已经很难解决新问题。
面对一些年轻人热衷捡漏儿“烂尾车”的现象,仅仅提醒消费者理性冷静是远远不够的,有关部门还应该从源头保障消费者权益。车企倒闭之后,“汽车三包”承诺落空,“烂尾车”还能不能继续销售,这个问题应该得到全面地审视。
如果只考虑去库存,很有可能把代价转嫁给消费者,把风险转嫁给公众。对于那些已经捡漏儿“烂尾车”的消费者,有关部门应着力打破壁垒,培育健康的第三方售后市场,避免“烂尾车”成为无人问无人管的“孤儿车”。
对年轻人来说,打折的新能源汽车也是“消费大件”,它关乎消费者权益,也关乎公共安全。面对年轻人捡漏儿“烂尾车”的现象,不能作壁上观,得有切实举措来“保驾护航”。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吴兴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