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汴水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条河流,关于汴水的流向, 尤其是汴水入淮的地点, 网上经常有一些争论,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古汴水和通济渠(汴河)的区别。
简单的说,在隋朝到宋朝这一段历史时期,同时有两条汴水,一条是古汴水,还有一条是通济渠,也叫汴水(汴河)。
![]()
(唐宋时期的古汴水和通济渠)
我们先来说说古汴水,先秦时期,古汴水又被称为 汳水、丹水、获水(河道多变,流向大体一致)。东汉开始,这些河道逐渐被统一称为汴水。 古汴水发源于河南的古荥泽,离黄河干流仅20公里左右,却属于淮河水系,这是为什么?因为黄河大堤的阻隔,汴水只能向东南流。古汴水的流向大致是这样的,经荥阳,中牟,大梁(开封),杞县,商丘(古睢阳),在今徐州北部注入泗水。
战国时期,魏国在开封以上挖通了黄河到古汴水了的河段,修建了鸿沟。这一工程沟通了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古汴水一度成为南北主要通道。
我们再来看看隋朝开始出现的 汴水(汴河)。
因为黄河多次泛滥,古汴水的河道经常被淤塞,通航能力大幅度下降。隋炀帝干脆在古汴水的西面另挖一条河道直通淮河,并把这条河道命名为通济渠、
通济渠在汴州(开封)以下的具体路线为,经陈留,宋城(商丘),永城,宿州,虹县(泗县),在泗州(盱眙)注入淮河。
通济渠开通以后,古汴水的航运功能渐渐消失,因源头水减少,水流量也渐渐减弱。
唐朝开始,通济渠渐渐被人们称为了汴水(汴河),而在徐州注入泗水的那条汴水,则被称为了古汴水。
弄清楚了两条河的关系,我们现在来说说洪泽湖是怎么形成的。
因为地质沉陷,隋朝以前,淮河水在今盱眙和洪泽一带停滞,形成了 破釜塘、万家湖、泥墩湖、富陵湖等一系列小湖塘,水面都不大 。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两次次决口 ,向南一泻千里,夺汴河和淮河入海,古汴河、泗水和黄河皆成为了黄河的河道,后世称之为黄河的“明清故道”。
黄河水和淮河水汇合后,水量空前,淮河 原有的 河道水流自然不畅,渐渐在低洼处积蓄,那些小湖塘也慢慢连成一片,洪泽湖就这样出现了。
这两次黄河水灾,实际上导致了古汴河和新汴河(通济渠)俱废,完全失去了航运功能。因为宋金的南北对峙,汴河航运实际上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元朝灭南宋以后,定都北京,运河就没有必要再绕开封了。元朝修建运河直接从江苏北上山东,经过山东、河北,再到京城。如此一来,通济渠就完全被荒废了,慢慢被泥沙淤平,河道也渐渐消失。古汴河则成为了元明清时期黄河的河道。
元朝和明朝前期,洪泽湖的水面还只有现在一半左右,现在洪泽湖的西面还是陆地。
![]()
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潘季驯治理黄河,采取了“束水攻沙”的方法。当时的黄河和淮河的交汇点是今清江市西南的清口,淮河水清,黄河水浊, 潘季驯意图用淮河水快速汇入清口,利用高流速带走黄河的泥沙。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潘季驯加高了高家堰大堤,抬高了淮河水位,让进入清口的淮河水更有冲击力。如此一来,洪泽湖的水面自然向西扩展,湖面面积扩大,直逼泗州城下。
如果不是顾忌到明祖陵在就在洪泽湖西岸,潘季驯可能还会对高家堰继续加高,洪泽湖面积还会更大。
![]()
(清朝洪泽湖)
满清入关以后,没有了水淹祖陵的顾忌,高家堰又被加高,洪泽湖面积进一步加大。让人没想到的是, 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再次决口,洪水灌入洪泽湖以后,又向淮河上游倒灌,居然直接把泗州城给淹没了,古泗州城就此成了东方“庞贝古城”。这一时期的洪泽湖面积达到了3500平方公里左右。
如果黄河一直保持着明清故道的流向的话,洪泽湖的面积还有可能扩大。
历史充满着变数,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又四处肆虐。清政府在后来重新治理黄河时,经过南北官员的激烈争吵,最终决定黄河从山东出海,饱受黄河之苦的江苏终于安静了下来。
黄河明清故道也渐渐荒废,洪泽湖的水面面积稳定了下来。古汴水也荒废消失了。
一条黄河,不但造就又湮没了“上古九泽”中的远古大湖,还造出了洪泽湖,南四湖,高邮湖的新大湖。细读历史地理,真有沧海桑田之感。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敬请关注本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