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菲律宾开始对中国的联合军演,三天之后台风来了,造成142人死亡。强硬的军演和脆弱的民生同框:一边是2025年国防预算达到6.3万亿比索,“夺岛、反登陆、网络电磁战”全套课目,地点在黄岩岛和南沙附近;另一边只有三成的城市有完整的排水系统,风暴来袭,城市被洪水撕裂了薄弱的防线。
海鸥台风在军演期间登陆,中部宿务省暴雨不断,街道成了河流,桥梁出现裂缝,岸边出现塌方,房屋倒塌,电力和通信设施不稳定。直升机和舰艇参与救援但是受到断路、断桥的限制,很多村镇成了“孤岛”。
![]()
军演还没有结束,全国就已经开始进入灾难的状态了。据数据显示,115处发生洪灾,1200余栋房屋倒塌或损毁,10个市镇与外界失去联系两天多,23万公顷农田绝收,56万人进入安置点,农业初损达2.3亿美元。与其说灾难是突然发生的,不如说是因为我们应对能力不够。
反差越来越大,国防预算不断加大,排水、堤防、预警等基础设施长期存在欠账。宿务防洪工程预算高达260亿比索,但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却“失联”了,省长公开追责无果,层层转包、偷工减料等质疑甚嚣尘上。军费增加,教育、医疗、道路和给排水被推到一边,社会韧性减弱,一遇到风就破。
![]()
财政也捉襟见肘,国债接近15万亿比索,超过一半的民众自认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南部很多地方的基本物资都出现短缺。此时以“面子”为重的对抗性投入,内外风险并存。对外结盟能够获得援助和话语,但是国内的焦虑并没有得到缓解:巴丹群岛的居民忍受不了震耳欲聋的军演,担心被牵连,渔场也会受到损害。对外强硬并不能自动产生对内的凝聚力。
灾后的情景让人不忍卒睹:孩子被洪水抬了出来,老人站在屋檐下发呆,安置点里人多得拥挤不堪,闷热潮湿,居民们小心地保护着自己的药盒和被浸湿的证件。演习中出现的先进装备,隔着山洪、塌桥,显得很远。安全突然就变得很重要了。
![]()
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荷兰用堤坝、泵站以及精密的预警系统把水利当作国防;韩国在外压之下选择了把资金投向产业、科研和教育,从而提高中产阶级和综合国力。安全不是单方面的,军队的现代化离不开社会的现代化,真正的“护城河”就是城镇排水、堤防、预警和储备。
菲律宾缺少的不是决心,而是治理的耐心和能力:修建下水道、疏通河道、迁移地质灾害易发区居民、提高校舍和医院的抗风能力。钱有限,优先级定方向。极端天气频繁发生,风暴不在乎口号,雨水不偏袒任何一方。应急体系反应不快、信息传递不准、物资储备不足、重要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差,教训已经摆在面前。防洪项目260亿要一笔一笔地摊销,一节一节地查验质量,把钱用到地里去,不在彩排和口号上。
![]()
并不是要国家放弃防务,而是强调安全的底线不只是炮口,还有井盖。军演可以有,镜头也可以拍,但是镜头外面的屋顶要能承受住,菜市场要能开放,孩子的书本要干净。底线和分寸。
那么又该如何取舍:把钱花在军备上好还是花在民生上好?答案不会从天而降,要从预算、招标和项目里“抠、挖、盯”出来,把资源从面子工程转到救命工程。水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谁关闸开闸、谁发预警、谁对水质终身负责,都要写清楚、钉牢。
风暴过去之后,泥水落下,被冲垮的不光是桥和房屋,还有人们的信任。重建要有钢筋水泥,也要有真诚的对话:政府要听取居民的顾虑,专业机构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媒体要追问到底。公众是参与者、监督者和纳税人,每一分钱都应成为更安全的生活。
![]()
下一个台风是否会更强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有韧性社会可以抵御风雨。从规则、工程、教育、医疗以及不被耽误的救援开始,把年久失修的管网挖出来、清淤换阀、校正图纸、按标准施工。打好基础之后,再谈其它。军演想要表现出来的强硬姿态被雨淋散了:战略意图并不是喊出来的,而是保证好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风雨来临的时候,家里有灯、路可以走、桥可以过、饭可以吃,这才叫安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