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苏联的七八十年代,很多人就骄傲自豪得很,就好像自家如此牛掰一样。为啥?因为那时候的苏联,有了和老美一较高下的实力,完全可以称之为世界霸主之一。
事实也是如此,老美在全球布局的时候,苏联也在干类似的事情。老美搞星球大战计划的时候,苏联也紧随其后。总之老美搞的,苏联要搞,老美没搞的,苏联也要搞,这就是苏联。
可事实上,苏联到了八十年代,就已经陷入了外强中干的尴尬境地。也就是说,表面上看起来还算强大,可骨子里已经被掏空了。
所以到了1991年苏联才会轰然倒塌。这当然是从宏大叙事方面来看待苏联解体这个问题的,其实从普通人的前途来看,苏联也该解体了,因为大多数普通人对未来,完全不抱有希望。
![]()
萝卜岗被占满,普通青年才俊就业不符合预期
赫鲁晓夫时代,苏联开始实行干部定期更换的制度,但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则完全否定了这一点。他认为,干部的稳定,是一切的基石。所以干部们的任期一再延长。
这么做,就造成了不少严重的问题。
首先,关键岗位始终都掌握在自己人手里
岗位终身制以后,这些人施展拳脚的机会不就来了吗?他们不仅可以自己长期把持着某些关键岗位,而且还能把一些新空出来的重要岗位,第一时间安排给自己人。
如果实在是不太好安排,彼此之间还能够通过联姻的方式,把资源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里。实在不行,还能互相交换资源嘛!
其次,特权阶层封闭化
七八十年代,苏联的特权阶层基本就已经定型了。他们已经完全脱离了群众,也因此被群众称之为“他们”,两者可谓是泾渭分明,显然“他们”已经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比如说,这些特权阶层的孩子们,可以通过关系进入国际关系学院,毕业以后直接获得公派留学的机会。等到他们再回来时,就算是镀金成功了,便可以顺理成章地担任任何提前安排好的萝卜岗。
反观普通阶层的人才们,通过各种努力,所能获得的工作机会往往都是工厂、偏远地区的基建等最艰苦的工作,上升空间不能说没有,只能说非常狭小。想要自主更换工作?对不起,各种审核等着你,几乎没可能,毕竟随便哪一个章,都能卡住你。
此外,任人唯亲
这是干部终身制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换做是任何人,一旦得到了终身制的保证以后,其实都会选择任人唯亲。
这是人性使然,和是否是苏联人没有太大关系。因为你在那个位置上,也喜欢用自己信任的人,喜欢的人。
所以自然是谁能把你拍舒服了,那你就用谁。而不是谁有能力,你就用谁。原因很简单,反正你是不可替代的,只要不出大错,就算功德圆满,就没人可以换掉你。那你在你的一亩三分地里,就是土皇帝。
![]()
上升通道被堵死,普通的年轻人看不到晋升的机会
有一个这样的苏联笑话。
上校问自己的儿子:未来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儿子表示:未来要成为上校。
上校微笑地摸了摸儿子的脑袋:你长大了肯定能成为上校。
儿子又想了想:我还想成为将军。
上校忽然一脸严肃:那可不行,毕竟将军也有自己的儿子。
这笑话的确有点讽刺,但无疑说明了非常现实的问题。记得此前有媒体报道过,一门三代从警,全家都在为人民服务的新闻。
原来是希望通过这个例子,感动一波年轻人,让他们好好努力的。结果这事儿却引发了社会的各种吐槽。
原因很简单啊,普通人想要考个有编制的岗位,别提多难了。就算能考上,也只能往偏远的地方走,大城市几乎是没什么机会的。
但是,有些人家里,偏偏一家人都能得到这样的编制岗位。当然了,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家全家人都比较努力,而且心往一处使,居然还都考到了同一个单位。只能感叹,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
年轻人原本是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谁不愿意出人头地呢?但是80年代的苏联,在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发展以后,早就已经僵化了。
![]()
每个单位,甚至每个岗位,都有自家钦定的接班人。
对于一些从小镇上辛苦做题考出来的年轻人来说,那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你费尽千辛万苦,的确比不上人家祖上积德。
很多人甚至对此冷嘲热讽,说什么人家三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寒窗苦读十年?
问题是,苏联的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去抱怨了,他们走入社会,参加工作以后,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现实。所以他们不是对于比不上你三代人的努力感到不公,而是明知道没有上升通道后,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选择躺下了!
当然了,凡事不能说得太完满,肯定还是有通过努力,从而取得上升通道的,只是概率比较小而已。
既然明知道再努力,也未必能抓住那万分之一的机会,年轻人又何必那么卖力呢?上班喝喝茶,看看报纸,下班再来几杯伏特加,小日子别提多滋润了。
但是,对于苏联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毕竟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如果一代人都如此浑浑噩噩,那么苏联哪还有什么未来呢?
![]()
前途被定格,哪个苏联年轻人还愿意努力
苏联搞的是计划经济,所以学有所成以后,一般来说工作是不愁的,这当然是苏联的优越性。但是相对来说,福利待遇高的,处于关键位置上的,以及一些前途一片光明的岗位,那就几乎没有普通年轻人什么事儿了,那都是领导们定好的萝卜岗。
那么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工作岗位总可以吧?不好意思,你得服从分配。既然想吃皇粮,那么哪里需要你,你就要往哪里冲,还在那儿挑三拣四?想啥呢?
为了好不容易捧到手的铁饭碗,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被现实啪啪打脸了。他们只能放弃昔日的专长、爱好,被时代的车轮碾碎。
说到这个,让我想起了一件搞笑的事情。之前很多人说00后会整顿职场,为啥这两年这话没人提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两年00后的确大批量上市了。他们上市以后才发现,自己被职场整顿得服服帖帖。
谁还没有年轻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个性,但职场规则就在那里,有增无减。
一个苏联小伙儿在七八十年代刚毕业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在工厂上班别提多精神了。可是干了一两个月以后,他发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隔壁的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整天偷懒,他们拿到的工资和自己的居然差不多?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对不起,达瓦里希,我们苏联人是吃大锅饭的,你不爱可以走,但请你不要诋毁。
于是,小半年以后,你也开始在上班期间和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一样,开始各种混日子。结果完全没啥变化,那还干个球啊!
![]()
对生育率也有很大影响
苏联的生育率,在二战以后其实长期处于下降状态。要不是有一帮中亚、高加索地区的伊教徒撑着,生育率的数据还要难看。
尤其是进入了七八十年代,勋宗统治时期,苏联的生育率处于稳步下降阶段。单纯看俄联邦的生育率,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已经比1960年的时候,下降了40%左右。
对于生育率下降,有很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是女性大量接受了高等教育,所以推迟了生育时间,也有人说城市化加速,挤压了生育空间。还有人认为是育儿配套不足。
其实这都是顾左右而言他的说法,不管时代怎么变,生孩子都需要成本。如果年轻人对未来感到一片迷茫,自己都未必能养活自己,谁有那个闲心思去生个负担下来呢?
唯有重新提升年轻人对未来的信心,让大多数年轻人都能够在工作中获得应得的成就感和足够的报酬,那他们才有可能去考虑结婚生子的事情。很明显,僵化的苏联没办成这事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