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日,莲花山公园热闹非常,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在这里举行。
银色机身的“夸父”人形机器人以“0号火炬手”的身份,右手稳稳攥住1.6千克重的火炬,步伐沉稳得像个经验老到的跑者,独立完成了第二棒与第三棒间的百米传递。
这是全球首次由人形机器人执行的火炬传递任务,实现了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这,很深圳。
![]()
就在同一天,28公里外的全球最大实体书城“湾区之眼”,第二十六届深圳读书月在这里正式宣布启动,以“AI时代 爱阅读”为主题,非常与时俱进,深圳人迎来一年一度的文化狂欢。
![]()
这一幕火炬传递里的科技人文共鸣,这一场两大文体盛会的隔空对话,与前一日(11月1日)深圳成为APEC中国第三城的消息,恰好构成了一场关于城市实力的生动互文:
APEC作为亚太地区层级最高的经济合作机制,选择一座城市的理由,从来不是GDP的单一刻度——它需要的是能接住全球目光的综合实力:既要有经济外向度的“硬底气”、科技创新的“硬实力”,更要有生活配套的温度、文化浸润的厚度、体育融入日常的活力这些“软内核”。
而深圳能从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恰恰是因为近些年文体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早已把这份“软内核”,揉进了城市的每一寸肌理里。
01
有温度
让文体融入日常
![]()
9月26日,“湾区之眼”开业,将图书馆、书城、公园、商业打通,为深圳人解锁阅读空间的新玩法。
9月29日,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深圳前海冰雪世界开业,深圳人在家门口,在没有雪的深圳,体验到了滑雪的刺激和快乐。
![]()
11月1日,深圳湾文化艺术中心试运营,对标世界一流,致力于成为“全球影响力的设计文化平台”。深圳湾畔又多了一个既可看展听讲座、又可打卡散步的城市文化客厅。
回顾近一个多月,深圳出圈的文体大事件可谓接二连三,一个个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体育设施排队亮相,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学习、休闲娱乐体验。
![]()
不过,相比起重磅配套设施和地标打卡,深圳更令人着迷的是编织起了一张融入生活日常的“文体生活网”。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倚靠的是人,深圳深谙这个道理。
尽管读书月、书展是一年一度的活动,但阅读之于深圳人,早已内化成为习惯和爱好。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称号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深圳共有1201个服务网点(包含879家公共图书馆、322台自助图书馆)加入“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体系,这意味着每1.5万人就拥有一个基层图书馆服务点。
![]()
近些年,24小时阅读空间也越来越多,如“悠·图书馆”“智慧书房”“南山书房”“城市书房”等集高品质服务、高科技手段于一体的新型特色文化空间,也凭借高颜值、优质服务频频“出圈”。
“因为阅读,爱上一座城”,成为时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感知深圳城市文化深度的独特方式。
![]()
只要在深圳待上一段时间,对“城市文化菜单”肯定不陌生,每年年初就会上新发布“活动年历”,每月发布“活动月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都精彩,主打一个普惠均等,家门口就有。
全新启动的全民艺术季,多彩文艺活动多达195项,范围覆盖全市各区;公园文化季贯穿全年,当下簕杜鹃花展+公园咖啡节,正在莲花山热闹进行;还有光影艺术季、“吾城吾歌”城市民谣歌汇、“创意十二月”等等,都已打造成城市文化品牌。
深圳已连续4年获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排名第一,但更珍贵的是市民的文化获得感。
![]()
常言道,文体不分家。在体育事业上,深圳也是齐头并进。
十五运迎来正式开幕,深圳作为核心赛区“以赛营城”,以此为契机,升级迭代赛事场馆,不仅满足82个竞赛小项的办赛需求,还将“赛事级”场馆转化为“民生级”休闲空间,如深圳市体育中心升级改造后串联起8个运动公园,“办赛事”同时也“办城市”,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运动服务。
![]()
曾有网友调侃:在深圳,很难找到不运动的借口。
1300多个公园,下楼就有地方能遛弯散步慢跑,部分公园甚至配备淋浴室,甚是贴心;户外智能健身房遍布全市97个公园,1561个设备免费使用,0元实现健身自由,累计800万市民参与,有的地方晚上甚至需要排队;3600公里户外步道将公园、社区、郊野串珠成链,衔接自然与城市、山林与社区,“山、海、城、园”有机融合,随时随地都能亲近自然;累计建成休闲骑行道超200公里,山海连城,骑乐无穷。
![]()
![]()
数据显示,如今深圳经常锻炼人口比例达46.9%,全年开展3000余场全民健身活动,“爱运动、享健康”的文明风尚已成为城市鲜明标识。
深圳的年轻活力,绝不仅停留在平均年龄32.5岁的数字上,更藏在这些早已融入日常的细枝末节里。
以上种种“普惠均等”的文体设施和服务,是深圳留住人的底气,恰恰也是APEC最需要的“城市温度”。
![]()
02
有深度
以文体连接世界
![]()
前些天,深圳发布了主题为“Make it Shenzhen选择深圳”的宣传片向世界发出邀约,宣告APEC“中国年” 我们在行动正式拉开帷幕,邀请海内外每一位朋友,来深圳打卡、体验服务、为深圳代言,共同成为城市的主角。
APEC需要的文化包容,从来不是被动地接纳,而是主动地连接与对话。
对外开放,拥抱世界,自深圳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尝试和探索。
作为“外贸第一城”,除了经济和产业,深圳的文体事业也积极与世界接轨,“打开门来交朋友”,一张张“文化名片”、一个个多元包容、国际化的活动,都传递着深圳“开放、多元、创新”的城市气质,成为“有朋自远方来”最好的接待礼。
文博会经过21年成长,已逐渐从“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迈向“国际文化产业头部展”。5月份举办的第二十一届文博会,汇聚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6280家参展机构,展出文化产品超12万件。305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国际化占比达20%,来自110个国家和地区的共3.5万余名海外专业观众线上线下参会。
一位网友“暴走”一天后感叹道:有种一天逛完全世界的感觉!
![]()
AI和机器人的加入,则让这届文博会成了无数人口中“最好逛的一届”,从AI弹奏钢琴,到人机棋艺对决,再到机器人挥毫泼墨、数字算法刺绣,以及布满展场的咖啡机器人,科技和文化的创新结合,让非遗、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科技赋能文化,深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再一次用创新引领风潮。
![]()
![]()
今年7月,全球顶级古典音乐节“韦尔比耶音乐节”宣布将首次走出阿尔卑斯山,计划于2026年1月在深举办。正是深圳独特的文化创新基因与对艺术卓越的追求,促成了这一跨越东西方的文化共鸣。
此外,以“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等国家级、国际化文艺品牌活动为代表,深圳早已构建起“全年无休”的国际艺术网络,在这里,“剧场”没有边界:商圈的露天舞台、山海间的演艺新空间,都成了中外艺术碰撞的场域。这种深入城市肌理的国际互动,让家门口真正升级为“世界舞台”。
![]()
![]()
相比起“引进来”,APEC更看重的文化影响力或许是能“走出去”、能代表中国、又能打动世界的本土表达。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就是极佳代表。武舞融合,用当代舞蹈语言活化传统武术;国家级非遗“咏春拳”“香云纱”同台呈现,创新融合于舞台剧中。
新加坡、英国伦敦、法国巴黎、俄罗斯,《咏春》自巡演以来,已经以商业化形式四度出海,每一次都成功地在大洋彼岸掀起“中国热”,深圳原创正以“破圈姿态”走向世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部原创自制精品短剧集《奇迹》即将开播,舞蹈《肖像》《等》《烈火中永生》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魔术《秘境》获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短篇小说《月光下》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近些年,深圳的文艺创作正从“数量积累”转向“质量爆发”,用“深圳故事”写出了“中国精神”。
![]()
![]()
深圳的体育赛事也早已跳出“单一场馆”的局限,呈现“全域性、多元化、科技感拉满”的特点。
从2025 年举办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到乒乓球亚洲杯、女篮亚洲杯、龙岗“空中 F1” 无人机竞速技巧国际邀请赛,再到世界帆船对抗巡回赛深圳・宝安总决赛,每一项赛事都带着“国际范”与“深圳味”。
在家门口看国际大赛,已经成为深圳人引以为傲的“独家福利”。
![]()
还有一点或许很多人会忽略,深圳通过大量国际文体活动积累的 “办大型活动” 的成熟经验,厚积薄发,也为承办APEC打下坚实基础。
你发现了吗?APEC选择深圳,文化软实力,不是附加项,而是必须项。
从“一带一路” 音乐季的音符,到《咏春》的舞步;从无人机竞速的 “空中轨迹”,到莲花山的姹紫嫣红;从深圳湾文化广场的设计生态,到文博会的“全球逛展”;从24小时书房的捧卷夜读,到智能户外健身房的挥汗如雨——深圳的文体事业,正以 “创新” 为笔、“包容” 为墨,为城市发展赋能,为市民增加幸福感的同时,书写深圳新故事,传递中国新声音。
This is Shenzhen这就是深圳。
Make it Shenzhen选择深圳。
本文由深圳微时光原创发布
部分图片来源于ShenzhenWeekly及网络
转载需授权,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