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约旦河西岸朱代拉村附近发生了一起引发国际关注的事件,
以色列军方在这里击毙了两名巴勒斯坦青少年。军方发表声明说,这两人当时正向一条以色列平民日常使用的主要道路投掷燃烧弹,对过往车辆和行人构成直接威胁。
巴勒斯坦拉马拉卫生部随后确认,两名遇难者都是16岁的未成年人,分别叫穆罕默德·阿提姆和穆罕默德·卡西姆。
卫生部在书面声明里还提到一个细节:以色列军队在完成枪击后带走了两名青少年的遗体。这个做法让巴勒斯坦民众很愤怒。
以色列军方公布了一段监控录像,想证明他们的行动合法。
![]()
录像显示两个人在朱代拉村附近一条被围墙隔开的街道上投掷燃烧物。画面里能看到火光,还有投掷的动作。
军方发言人说得很明确:现场部队确认这两人正在对平民主要道路构成直接且即时的威胁,所以才采取了必要的应对措施。
可巴勒斯坦人权组织不这么看。他们质疑军方使用致命武力的必要性,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时,有没有其他处置方式。
这里有个背景要说清楚。朱代拉村在地理位置上属于约旦河西岸,可自从1967年以色列占领以来,周边的道路和土地实际上已经被以色列控制了。
这种情况在西岸很常见。有些道路名义上在巴勒斯坦地区,可只有以色列人能用。巴勒斯坦人想走这些路,要么绕远,要么根本过不去。
所以当以军说保护"平民主要道路"时,这条路很可能本来就是巴勒斯坦人的日常通道,只是现在变成了以色列专用道路。
![]()
两个16岁的孩子就这么没了。
这个年纪在任何国家都还是未成年人。他们可能刚上高中,可能还在为考试发愁,可能喜欢踢足球或者玩游戏。可在约旦河西岸,16岁的巴勒斯坦少年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现实。
穆罕默德·阿提姆和穆罕默德·卡西姆这两个名字,现在成了巴勒斯坦社交媒体上的热词。他们的照片被大量转发,有人在照片下面留言,有人点蜡烛,有人发怒火的表情。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巴勒斯坦地区代表发了声明,说任何涉及未成年人伤亡的事件都需要得到彻底和透明的调查。
可这种调查会有结果吗?过去几十年里,类似的事件发生过无数次。每次都有人呼吁调查,每次都不了了之。
![]()
巴勒斯坦卫生部特意提到,以军带走了两名青少年的遗体。
以色列有时会扣留巴勒斯坦遇难者的遗体,理由是防止葬礼变成大规模抗议活动。
对巴勒斯坦人来说,这是极大的侮辱。按照伊斯兰教传统,遗体应该尽快下葬。扣留遗体不仅违背宗教习俗,也让家属无法举行葬礼,无法完成哀悼。
有些遗体被扣留几个月甚至几年才归还。这期间家属不断申请、抗议、求情,可往往没有结果。
这次两名16岁少年的遗体被带走,他们的家人现在正在经历同样的痛苦。不知道遗体在哪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回来,不知道能不能给孩子办个体面的葬礼。
每次发生这种事,国际社会都会发声
![]()
联合国、人权组织、各国政府,都会表示关切,呼吁保持克制,要求展开调查。
可这些呼吁有用吗?从过去几十年的历史看,效果很有限。
以色列有美国撑腰,在安理会有否决权保护。国际刑事法院想调查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行为,以色列和美国都不承认。欧盟国家偶尔会批评几句,可也就停留在口头上。
巴勒斯坦方面更是无力。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在西岸的控制力很弱,哈马斯在加沙又是另一套体系。两边还互相不对付,根本形不成统一的应对。
所以这种暴力循环就一直持续。以军的军事行动导致巴勒斯坦人伤亡,巴勒斯坦人的抗议和袭击引发以军更强硬的反击,然后又是新一轮的伤亡和仇恨。
分析人士说,近期的系列事件可能会进一步激化巴勒斯坦民众的不满情绪,
这话说得很客气,实际情况是,每一个在冲突中失去生命的巴勒斯坦人,都会让更多人选择拿起石块或燃烧弹。
两个16岁的生命没了,西岸的局势更紧张了,暴力循环还在继续。国际社会的呼吁依旧,解决之道依旧遥遥无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