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届表演科学国际研讨会(ISPS 2025)近日在上音歌剧院举行。来自全球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百余位学者、演奏家与教育家齐聚黄浦之滨,以“实践中的表演科学”为主题,展开为期四天的学术与艺术对话。这是ISPS自2007年创办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标志着表演科学这一新兴跨学科领域在东方语境中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本届大会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与帝国理工学院表演科学中心联合承办。
![]()
首次落地中国:
学术对话的新篇章
院长廖昌永教授寄语大会:“上海是一座兼具传统与创新精神的城市。上音将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与海内外同仁携手推动表演科学的发展,促进艺术与科学的深度融合。”
副院长陈云在致辞中指出:“ISPS首次来到中国,不仅让世界听到来自东方的声音,也让表演科学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大会执行主席钱仁平教授简要回顾了筹备历程,并感谢海内外学者的信任与支持。ISPS创始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阿伦·威廉蒙(Aaron Williamon)教授在讲话中回顾大会十八年的发展历程,强调“表演科学让艺术与科学在理解创造力的过程中相互滋养,而上海的举办象征着这一学科真正实现了全球性的学术对话”。
![]()
开幕式由大会共同主席、上音音乐工程系杨健教授主持。
四场主旨报告:
健康、协作、媒介与哲思
本届大会的四场主旨报告集中展示了当代表演科学的核心议题与跨学科深度。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简·金斯博格(Jane Ginsborg)教授以“挑战时代中的健康表演”为题,回顾二十年来在音乐家心理健康、表演焦虑与教育干预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健康素养是音乐家的核心能力”,并介绍了音乐家健康素养问卷等国际研究工具。
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教授维尔纳·戈布尔(Werner Goebl)以“手势、目光与共同意图——合奏如何塑造时间”为题,展示动作捕捉与信号分析在合奏互动研究中的最新成果。他指出,真正的合奏并非机械的同步,而是“彼此倾听与信任的科学”。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马克·卡茨(Mark Katz)发表报告“改变小提琴演奏的半个世纪(1880–1930)”,探讨录音技术对现代演奏风格与审美的深远影响。他提出的“留声机效应”理论认为,技术不仅记录声音,也改变了音乐被理解与传承的方式。
哈尔滨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杨燕迪以“音乐表演的具身性意义——AI时代的哲学沉思”为题,从哲学视角反思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创造。他指出:“AI擅长理性计算,而艺术的本质在于人的身体体验与精神感知。音乐唯有通过演奏者的身体参与,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四场主旨报告从健康到协作、从媒介到哲思,勾勒出当代表演科学的多维图景。
![]()
中国议题:
学术自觉与文化自信
![]()
专题论坛“中国音乐表演研究四十年回顾与展望”是本届大会重要环节之一。论坛开场,副院长冯磊发表致辞。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表演研究在新的社会与学术语境中不断成长,逐步形成了兼具人文深度与科学实证方法的学科体系。本次专题研讨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中国学者参与国际表演科学对话的重要契机。论坛由上音研究生部主任钱仁平教授主持。
![]()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王次炤在开场发言中提出,“忠实地表现作品与天才地表达隐形元素”是音乐表演的双重标准;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冯效刚以张前教授的学术贡献为例,梳理中国音乐表演研究从美学奠基到心理学、现象学拓展的理论脉络,指出学科发展应兼顾审美深度与方法创新。星海音乐学院教授罗小平已年逾八十,以视频形式发表致辞,她回顾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科从萌芽到繁荣的历程,寄语青年学者“继续拓展跨学科、多模态的研究格局”。
![]()
在接下来两个单元的讨论中(主持:伍维曦教授、王旭青教授),学者们从声学、美学到方法论展开多维度对话。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华天礽介绍了上音在声学实验与表演科学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强调“理解声音”是音乐研究的根基;浙江音乐学院杨九华教授以“技术、精神与自然”的关系探讨表演中的审美主体;上海师范大学刘洪教授分析AI时代音乐表演中的创造与归因问题;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康瑞军提出以“作乐(musicking)”的视角重新理解表演的文化语境;上海大学教授王勇则回顾了中提琴表演艺术研究的演进,强调学术成果应服务于教育与社会实践。发言者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中国音乐表演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开放视野,也体现出这一领域正在形成兼具人文厚度与实证方法的新格局。
![]()
在聚焦教学与实践的后续议题中,多位上音一线演奏家与实践者结合教学与舞台经验,探讨表演研究如何在教育与艺术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王之炅教授以《反思之声——一位演奏家眼中的中国音乐表演研究四十年》为题,从演奏者的自省角度审视学科成长的内在逻辑;杨茹文教授通过打击乐作品教学案例,分析当代中国作品中节奏美学与身体意识的统一;刘灏教授展示AI与可视化分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传统教学注入新的方法。崔岚教授以丁善德艺术歌曲《槐花儿开》的现场示范为论坛收尾,以细腻真挚的歌唱与钢琴协作诠释“理论回归艺术”的理念,在全场掌声中将学术讨论推向高潮。
国际视野与跨学科前沿
本届大会共设40余个专题分会、160余场学术发言与海报展示,涵盖“表演与科技”“音乐家健康与幸福”“跨文化视野”“表演的分析与实证方法”等多个领域。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钢琴演奏中的弹性组织运动:音乐分句的生物力学研究》以动作捕捉揭示演奏者肌肉协调机制;日本国立音乐大学与雅马哈公司的联合研究解析马林巴演奏动作特征;加拿大与英国团队提出音乐家健康教育的跨学科框架;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展示音乐教育在临床康复中的社会应用。中国学者在数字化表演分析等方面同样表现突出,多篇论文基于上音教授杨健开发的Vmus.net平台展开;上音教授李小诺主持的“表演者的认知词汇表”专题研讨,聚焦表演者在思维、语言与身体之间的转换机制,涉及节奏可视化、表演者生理数据分析与AI辅助反馈等方向,显示出中国学界在数字人文与艺术科技融合领域的创新活力。
ISPS2025充分展示了表演科学跨学科、跨文化与跨媒介的研究特质,也见证了中国学界在全球学术版图中由“积极参与”迈向“共建对话”的新阶段。回望四十年的学科积淀,这场国际盛会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东方的声音,也推动了中国音乐表演研究在国际对话中进一步形成自主的学术话语与知识体系。艺术与科学在此交汇,历史与未来在此对话——从上海出发,表演科学正在以新的视野重新定义创作音乐与理解音乐的方式,成为连接人类创造力与感知世界深层结构的重要纽带。
来源:研究生部、国际交流处、科研处
编辑:彭畅
审核:张卓
小音家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