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包的”“尊嘟假嘟”“你个老六”……当小学课堂上的应答充斥着这类网络流行语,当“那咋了”演变为孩子对父母关切的通用回应,我们所面对的已不只是表达方式的趋同,更是思维活力逐渐被削弱的警示信号。
网络热梗作为数字时代的“圈层暗号”,本可充当人际交流中的轻松点缀,但一旦取代了完整的语言体系,再叠加语文教学的模式化倾向与人工智能工具的泛滥使用,便悄然侵蚀着语言的多样性,进而压缩了思维的空间与层次。
![]()
语言能力的退化正渗透至各个年龄层。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研显示,超过半数(53.3%)的受访青年认为自身近年来表达能力有所下滑,47.1%明确指出词汇储备不足、表达趋于单调。
低龄学生用“绝绝子”替代“精彩绝伦”,青少年以“EMO”概括内心的复杂波动,而成年人则习惯于“打通底层逻辑”“打造闭环体系”等空泛术语,这些现象共同勾勒出一幅语言枯竭的现实图景。
这种跨阶层的语言贫瘠,根源在于认知上的懈怠。正如江西一位一线教师所观察到的,频繁使用热梗者往往是“图省事的人”,无需组织语言即可完成情绪输出。久而久之,当“破防了”覆盖所有情感冲击,当“摆烂”成为应对困境的唯一标签,语言应有的细腻与张力便悄然流失。
更值得警惕的是,语言危机正在教育、技术与传播三大领域形成共振效应。在教学实践中,程式化的语文训练将古诗文拆解为得分点罗列,把作文写作固化于“深夜送医”“扶老人过街”的陈旧桥段,使文字丧失了应有的温度与美感。
与此同时,AI写作工具的大规模应用进一步加剧了表达的同质化。部分学生直接依赖AI生成整篇习作,题材雷同率高达七成,甚至无法讲述自己笔下所谓的“故乡小河”究竟流淌在何处。
在信息传播层面,短视频推崇“短平快”的节奏,短剧沉迷于千篇一律的情节套路,平台算法又持续推送低质热梗内容,导致碎片化、娱乐化的语言占据主导地位,深度对话与严肃表达日益边缘化。
不过,语言的发展轨迹并非注定走向衰落。广东河源市民戏称本地特产为“狗麦鱼”,这一原本带有调侃意味的网络用语,后来被赋予“努力蜕变、成就更好自我”的积极内涵,展现了网络语言经由正向引导实现文化升维的可能性。
![]()
湖南衡阳金甲小学尝试推行“召唤结构”教学法,通过预读提问、师生对话、思辨讨论和创意表达等环节激发学生思维潜能,结果显示92%的学生对语文课兴趣提升,88%愿意主动表达个人见解。
这些实践表明,扭转语言生态需多方协同发力:内容平台应调整推荐机制,降低低俗梗的曝光频率,同时扩大优质语言内容的触达范围;学校教育须革新语文课程设计,借助经典文本阅读与真实情境写作,培育学生的多语体切换能力;家庭环境则要帮助孩子建立网络语言与规范表达之间的平衡意识,鼓励他们用“胸有成竹”代替“包的”,用“感同身受”丰富“破防了”的情感维度。
![]()
语言不仅是思想的容器,更是文明传承的基因链。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曾强调:“一个人未来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文素养。”而语文教育的根本使命,正是培养“我手写我心”的真诚表达力与独立判断力。面对当前语言僵化的趋势,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网络热词的存在价值,也不能放任其无序扩张。
成年人可以效仿河源的做法,将流行语转化为具有正面意义的文化符号;学生应当理性运用AI辅助功能,将其作为整理思路的助手而非思考的替身;教育工作者则需突破应试框架,让语文课堂回归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本质轨道。
![]()
唯有当我们面对壮丽山河时,既能脱口而出“绝绝梓”,也能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抒发内心触动时,既能喊出“破防了”,也能准确描述“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在撰写文章时,既能借助AI优化语句流畅度,更能写出“爷爷怀里焐着的热包子还冒着白气”这样充满生活质感的细节——语言才真正实现了守正与创新的统一。
语言的河流需要浪花的点缀,但更依赖深厚河床的支撑。
只有以传统文化为根脉,以独立思考为内驱,才能让语言摆脱机械复制与空洞堆砌的命运,让思维在丰沛多元的表达中自由延展、蓬勃生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