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在第八届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之一,由第一财经和健闻咨询联合主办的“医健产业可持续创新论坛”上,来自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专家和知名跨国企业高管,开展了一场聚焦政策与产业的深度互动。
第一财经常务副总经理杜坚在致辞中指出,开放和合作是进博会的核心底色,中国医健产业的发展轨迹,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呼应。从早期聚焦先进产品与技术引进,到构建融合全球智慧的本土化创新体系,再到当下推动政策、支付、临床应用的协同,促进全链条可持续发展,行业价值坐标正经历深刻重构。“我们始终坚信,唯有以患者为核心的创新,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唯有深度融入中国生态的发展合作,才能在全球医健格局中获得共赢。”
![]()
第一财经常务副总经理杜坚
健闻咨询创始人张翔介绍,“医健产业可持续创新论坛”于2024年首次登上进博会舞台,今年是第二次举办。在医疗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该论坛将会持续为各方提供交流对话的平台。
![]()
健闻咨询创始人张翔
找到医疗、医药和医保之间的价值平衡
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以“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顶层设计到临床可及”为题作主旨发言。今年6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邬惊雷指出,目前中国原研药和新药数量已处于世界第一方阵,不仅可以看到数量的增长,还有质的提升。该文件的出台,正是国家层面对创新药行业良好发展势头的呼应,从政策源头给予支持。
![]()
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
“若干措施”覆盖创新药研发、准入、临床应用、多元支付等各个环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强调了商业健康保险的作用。商保对于中国医健市场而言,不仅发展潜力巨大,还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近几年,商业健康险中的医疗险和疾病险的市场占比出现渐渐持平的趋势,显示商业健康险产品设计能力的不断提升,也反映了参保人对于医疗险的接受和认可。
邬惊雷认为,商保和医保的有效结合,可能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选项。对于重大慢性病、罕见病等给患者带来沉重负担的疾病,商保可以作为基本医保的补充,促进创新药的临床可及,给群众带来更好的健康产出。所以,应当积极引导个人、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保险公司的联动,使得中国的健康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和成熟。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医保专委会主任段政明围绕“医保支持创新药械发展”作了主旨分享。段政明认为,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一定是以支付为导向。在多元支付体系中,医保作为最大的支付方,其对创新药械产品的战略性购买,既要买得值,更要买得起。要做到“买得值”,就需要对创新标准作出界定,目前不同领域对于创新的定义不尽相同,对医保而言,创新药械首先要带来临床获益,是开辟了新的治疗领域,还是发现了新的作用机制和靶点,或是采用了全新的技术,可以带来健康价值的增量。而要做到“买得起”,更是当前不得不应对的挑战,健康需求没有上限,但医保支付能力存在边界,“也许这个矛盾永远无法解决,我们一定要找到医疗、医药和医保之间的价值平衡。”
![]()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医保专委会主任段政明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政策研究部主任陈珉惺的主旨发言,聚焦创新支付为医健产业带来的发展新机遇。陈珉惺介绍,在全球范围内,创新支付的路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附加支付”:比如美国的Medicare(政府针对65岁以上老人专设的医保)就鼓励参保人同时购买附加商业险,以提高保障水平。附加险的保额又设立不同层级,对应不同的保障待遇。通应该再比如实行全民医保的英国则另行设立专项基金来覆盖创新药械;
还有一类是“协议支付”,由支付方与创新药械生产商之间达成协议,根据绩效结果(疗效)付费,或根据量价挂钩/总额预算付费,以此来平衡支付方和生产商之间的风险和利益,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灵活支付方式。
![]()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政策研究部主任陈珉惺
陈珉惺还指出,未来应该大力发展商业医疗险,持续拓展医疗费用偿付范围,增加医保范围之外自费费用的保障。同时,应当进一步提升赔付率,2023年中国商保合计简单赔付率不到50%,相比国际主流水平(70%-80%),还有显著提升空间。“构建商保发展的循环机制,需要从原来被动的医疗费用支付,转向主动健康管理,降低疾病发生率,节约医疗成本,实现多方共赢。”
政策产业协同,激励和保护创新
在本次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不同领域专家围绕“外资企业本土化创新,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特别是在集采常态下,企业如何持续发展创新,开展了富有洞见的对话。
![]()
圆桌讨论环节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应用评价分会会长蔡葵强调,科研创新的成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不断沉淀积累,中国医健产业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科技创新成就,但仍有很多不足,并且要正视这些不足,多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向优秀的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学习。另一方面,政策层面也应加强三医协同,让医疗、医保和医药行业能够倾听彼此心声,互相支持,携手前行,共同促进中国医健产业可持续发展。
陈珉惺分析,集采政策是针对专利过期药品的一种特定的价格发现机制。在集采规则本身不断优化的同时,还有相关的配套政策需要跟进,不同政策之间也需要时间来产生充分的交互作用。而在当下,集采规则的变化,正在引导企业从价格竞争迈向价值竞争,比如医院可以选择厂牌之后,就对中标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中标之后只需要完成数量指标,今后还需更注重质量和服务。
泰尔茂医疗产品(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孙宝磊表示,自2020年国家启动冠脉支架集采开始,泰尔茂就积极参与各类集采项目。“这期间,我们感受到,虽然早期国家集采的重点聚焦于降低价格,但是近两年政策也越来越关注临床的需求。”
孙宝磊坦言,作为一家全球性的公司,在中国市场价格下降的背景下,如何在保障低利润的产品供应稳定的同时,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泰尔茂全球战略层面的核心问题。为此,我们通过布局本地化生产、优化渠道结构等举措,保障中国市场供给,同时将更多资源投入研发。“为了保障中国市场的产品供给,泰尔茂将“本地化”作为核心战略,不仅在杭州、北京设有两家生产基地,还通过收购本土企业补强研发能力,同时压缩多层级渠道为扁平化结构,真正把利润应用到研发生产,应用到对患者有用的地方。”
爱施健中国区总经理刘谦认为,对于集采产品,应该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不要把一致性评价变成一次性评价”。他建议通过市场抽查的方式,去监督销售终端的产品质量。
而在强化成本和质量管理,以应对集采挑战之外,企业还必须持续投入研发创新。“光靠老产品无法应对市场需求,企业要可持续发展,肯定还要不断推出新产品。” 孙宝磊强调。
谈到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创新,孙宝磊介绍,泰尔茂从几年前就开始通过投资中国VC机构、开展战略合作等方式,支持本部初创企业的产品商业化与出海,进一步强化在华产品管线布局。同时,泰尔茂正将中国临床需求深度融入研发核心,通过邀请本土医生参与产品设计、收集临床反馈优化迭代,确保创新成果与中国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最终打造更贴合中国医生操作习惯的医疗器械。他认为,鼓励支持创新首先要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研发和医学部负责人张维更关注创新环境和政策体系构建。“创新是需要回报的,尤其是要让创新可持续进行的话,没有合理的回报是不可行的。”
张维希望中国临床研究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勃林格在实施“中国关键”战略(旨在将中国全面纳入全球早期临床研发,推动创新药物在华同步研发、同步获批)的过程中,与中国医疗机构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合作,张维发现,一些大三甲医院的院长已经逐渐意识到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在北京、上海等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地区,临床研究的地位也得到很大提升,但还有很多细化的政策需要完善,例如让年轻医生愿意做临床研究,并且获得相应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能够出台一些政策,并真正落实下去,再过五年、十年,我相信中国临床研究的环境会相当不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