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九年的深秋,落叶伴着微凉的雨到处飘散,这天历经大明五个朝代的元老杨士奇走完了他的一生。无论经历和履历他都是大明的传奇。
他的离世,对大明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从建文帝、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风雨,在内阁秉政四十三年,不仅创下大明王朝从政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内阁“非典型首辅”纪录,在文化上,更开创明代“台阁体”诗风,以一己之力影响着大明王朝历史的重大进程。
![]()
杨士奇
杨士奇的人生起点首先是贫穷。“家甚贫,亲执劳事”是他早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年幼丧父后,他随母改嫁罗氏,寄人篱下的日子里,不仅要操持农活,还要忍受继父的冷落。为了糊口,他十一岁便辍学,在乡村私塾做帮工,每日扫地、抄书,换一口粗茶淡饭。
就是这样的贫困状况,杨士奇从来没有抱怨过环境,而是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总偷偷捧着私塾先生的藏书苦读,油灯下常常读到深夜,经书史籍过目不忘,就连晦涩的《左传》《孟子》也能烂熟于心。一次,私塾先生抽查学生功课,恰好问到一段冷僻经文,众学子无一人能答,一旁扫地的杨士奇却脱口而出,还能旁征博引、阐释要义,先生大惊失色,当即收留他为弟子,免其学费教他读书。
凭借过人的才学,杨士奇的声名渐渐在乡邻间传开。江西郡守巡视时,听闻其才名,召他当面考核,命其以“江景”为题作诗,杨士奇挥笔而就,诗句清新自然、意境悠远,郡守看后赞不绝口,当即推荐他担任府学训导,这不仅让他得以糊口,为他逐步走向州郡提供了重要平台。任职期间,他潜心治学,修订教材、规范教学,府学文风为之一振,连邻府的学子都纷纷慕名而来。
建文帝继位不久,听闻杨士奇的才名,联名推荐他出任翰林教授,随后又擢升为翰林编纂,负责编修《太祖实录》。这份专注于文史整理的差事,不参与任何纷争,也让他在“靖难之役”的更迭中得以安然无恙。
朱棣夺位成功后,对前朝旧臣多有猜忌,却因杨士奇在修史中展现的严谨公允,拒绝为迎合朱棣而篡改太祖事迹深受赏识,不仅没有罢黜,反而留任其翰林编修之职,不久后更提拔为侍读,让他参与机要文书的草拟。因为专注文化领域,所有波及他都得以幸免,堪称“读书种子”。
正是这次特殊的历史编纂任务,让他从纯粹的文臣虚职,一跃进入内阁权力圈,正式开启了参与政务决策的生涯。朱棣对杨士奇的信任与日俱增,而且还将辅佐太子朱高炽的重任托付于他。作为太子老师,杨士奇不仅要教导朱高炽学识,更要辅佐他处理监国事务。每当朱棣北巡或出征蒙古,京城的军政大权便交由太子执掌,而杨士奇作为重要的辅臣,起影响可谓举足轻重。
![]()
朱高煦画像
然而此时的太子的位置并不稳固。次子朱高煦战功赫赫,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救下朱棣性命,朱棣曾拍着他的肩膀“许以事成立为太子”,这份口头承诺让朱高煦的夺嫡之心愈发炽烈。为了动摇太子之位,朱高煦与其党羽“合而间太子”,四处散布流言蜚语,一会儿诬陷太子“擅赦罪人,收买人心”,一会儿造谣“太子截留赋税,私藏府库”,甚至在朱棣北征归来时,暗中安排亲信在途中哭诉“太子监国期间为政严苛,民怨沸腾”,种种构陷让朱棣“颇心动”,一度有换储之意。
关键时刻,杨士奇成为太子的“护道者”。一次朱棣当面质问太子截留赋税之事,朱高炽一时语塞,杨士奇从容上前奏道:“太子监国期间,凡赋税收支皆有明细,臣可当庭呈上账目。且太子素以仁厚为本,截留部分赋税,实为赈济山东、河南受灾百姓,并非私藏。”随后呈上详细账目与赈灾文书,朱棣核对无误后,疑虑稍解。
但朱高煦并未罢休,又指使党羽弹劾太子“延误军机”——彼时朱棣命太子筹备北征粮草,因连日暴雨道路泥泞,粮草运输延误三日。杨士奇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天时不可抗力,太子已昼夜督促,粮草虽晚三日,却无一短缺、无一霉变,足见其用心。若因此追责,恐寒天下忠臣之心。”他不仅强调太子的勤勉,更隐晦提及“太子有‘好皇孙’朱瞻基,此乃大明未来之福”,这几句话可能就改写了大明历史的走向。
有一次,朱高煦买通太子府的宦官,偷取太子的日常手稿,挑出其中几句感慨朝政的诗句,曲解为“怨怼君父”,献给朱棣。朱棣看后大怒,当即召杨士奇问罪。杨士奇从容答道:“太子天性仁孝,偶有感慨,实为忧国忧民。且诗句断章取义不足为凭,若陛下不信,可召太子府幕僚核对全诗,便知真相。”随后他又伏地叩首:“陛下若因此废太子,恐引发宗室内乱,危及社稷安稳,还望陛下三思。”朱棣沉吟良久,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查明是朱高煦的构陷,严厉地斥责了朱高煦。朱高炽继位后,对杨士奇与蹇义感激涕零:“朕监国二十年,左右造谣攻击,天天提心吊胆,若没有你们二人悉心保护,我恐怕早已万劫不复,更无今日帝位。”
洪熙元年,47 岁的朱高炽终于登基,是为明仁宗。
杨士奇水涨船高,被擢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位居内阁首辅,真正成为百官之首。这位从底层走来的首辅,始终保持着务实通透的作风,积极推行仁政。当时,明朝经历多年战乱,百姓困苦,杨士奇首先向仁宗建议“减免赋税、与民休息”,他奏道:“自永乐以来,连年征战、大兴土木,百姓赋税繁重,流离失所者众。如今陛下登基,当以民为本,减免山东、山西、河南三省去年受灾地区的赋税,释放宫内多余宫女,停止不必要的采买,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仁宗深以为然,当即准奏,百姓拍手称快。
君臣间的一次次对话,更尽显他对内阁作风的引领作用。
一次,明仁宗闲聊时说“北人学问,不逮南人”,杨士奇当即直言反驳:“长材大器多出于北方,岂但南人可用耶?前朝宋濂、刘基为南人,然徐达、常遇春为北人,皆为开国功臣。如今朝堂之上,北方大臣如蹇义、夏原吉,皆忠勤干练,陛下不可因地域而有所偏废。”他还建议仁宗“命吏部打破地域限制,唯才是举”,这番话成为明朝用人政策的重要举措。
![]()
明宣宗
可惜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便猝然离世,明宣宗朱瞻基继位,杨士奇继续以首辅之职辅佐新君,与杨荣、杨溥携手,开启了明朝最鼎盛的“仁宣之治”。
宣德三年六月,早朝散去后,明宣宗召杨士奇入宫,推心置腹地问道:“年来贪浊成风,何也?”杨士奇毫不避讳,直言贪腐之风并非一朝一夕:“永乐年间,成祖忙于征战,对吏治疏于整顿,一些官员趁机中饱私囊;如今太平日久,官员贪图安逸,贪腐之风愈发严重。”
宣宗追问“谁贪污最严重”,他当即点明都御史刘观,刘观身为监察百官的最高官员,却带头贪污受贿,收受地方官员的金银珠宝,甚至纵容下属敲诈勒索。宣宗又问“谁可代替刘观”,杨士奇推荐了刚正不阿的通政使顾佐:“顾佐为人清廉,执法严明,曾任应天府尹,整顿吏治成效显著,若命他接任都御史,必能肃清贪腐。”
宣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顾佐为都御史。顾佐到任后,在杨士奇的支持下,大力整顿吏治,查出贪官污吏数十人,或罢官、或流放,其中就包括刘观,刘观被查出贪污白银数万两,最终被流放辽东。经此一番整顿,明朝官场风气为之一清,“百官皆不敢贪墨,吏治清明前所未有”。
此外,在人才选拔上,他唯才是举,引荐了大批有识之士,如后来的名臣于谦,便是在杨士奇的推荐下进入朝堂,崭露头角;在文化建设上,他主持编修了《明实录》《历代名臣奏议》等典籍,还开创了“台阁体”诗风,这种诗风平和典雅、雍容醇厚,既符合宫廷礼仪,又能体现儒臣的学识修养,影响了明代文坛近百年。
杨士奇的廉洁,更是被后世传为佳话。即便身居首辅之位,他的生活依旧简朴,“衣不重锦,食不兼味”,家中仅有茅屋数间、薄田几亩。有一次,广东布政使徐奇回京述职,带了一批当地的特产沉香,分赠给朝中大臣,唯独没有给杨士奇。徐奇被人弹劾“行贿结党”,官府在查抄他的送礼名单时,发现果然没有杨士奇的名字。宣宗得知后,召见杨士奇问道:“徐奇送礼,百官皆有,为何独独没有你?”杨士奇答道:“臣与徐奇素不相识,他自然不会给臣送礼。且臣身为首辅,若接受地方官员的馈赠,恐开贪腐之风,故平日从不与人私交,也从不接受任何礼物。”宣宗听后大加赞赏,对左右大臣说:“士奇真乃廉臣楷模!”
还有一次,有位官员为了谋求升迁,深夜带着黄金百两来到杨士奇家中,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杨士奇当即拒绝,正色道:“为官者当凭才干升迁,若靠贿赂上位,不仅败坏吏治,也会害了自己。我身为首辅,岂能因一己之私而废公?你速速将黄金带回,若再执意行贿,我必上奏朝廷治罪。”那官员羞愧难当,只好带着黄金离去。由于杨士奇始终清正自守,他的家境始终清贫,“家未尝有百缗之畜”,每年的俸禄仅够维持全家生计。他的妻子去世后,因没钱置办丧事,只好向同僚借贷,事后用了三年的俸禄才还清欠款。明仁宗得知后,多次欲赏赐他田产、金银,都被他婉言谢绝:“陛下已经给予臣足够的俸禄,臣若再接受赏赐,便是贪得无厌。身为大臣,当以身作则,为百官树立廉洁的榜样。”
可见能够历经大明五朝,当了四十三年首辅的人,其品质和能力确实非同一般人可比,在整个大明来说也是相当罕见的重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