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子健
冬日暖阳下,走进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消防救援大队,“当红军传人,做红门卫士”十个大字熠熠生辉。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是安徽省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不仅山水壮丽,更是一片浸染革命热血的土地。这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战争年代,10万金寨儿女为国捐躯;建设时期,为根治淮河水患,淹没10万亩良田、移民10万人。这三个“十万”,铸就了金寨“坚贞忠诚、牺牲奉献”的红色风骨。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驻守着一支被群众亲切称为“尖兵利刃”的队伍——金寨县消防救援大队。自1975年建队以来,五十载春秋荏苒,这支队伍历经多次体制变革,初心不改,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日夜守护着67万老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改革创新,“前置服务”筑牢消防安全基石
金寨县山高林密,乡镇分布零散,从县城出发,有的偏远乡村需要1个多小时车程,一旦发生火情,“远水难救近火”曾是严峻的现实挑战。
为破解这一难题,金寨消防按照“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提升”的思路,结合辖区实际,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基层治理变革。
2021年4月,在六安市消防救援支队指导下,金寨县消防救援大队在大湾村设立微型消防站,这是六安市首个消防爱民服务前置执勤点,服务范围覆盖花石乡及附近的马鬃岭。
大湾村,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曾是当地最为贫困的山村之一。2016年以来,大湾村不但摆脱了贫困,还走出了独特的乡村振兴路,成了宜居宜游的“明星村”。
随着居民集中居住和农家乐、民宿的兴起,当地的消防安全压力也越来越大。微型消防站设立后,按照“战时消防员、平日志愿者”的要求,队员们在日常工作中不仅在大湾村及周边区域开展灭火救援、防火宣传工作,还保证一年365天随时“在线”,为乡亲们排查安全隐患,为孤寡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服务前置”很快显现巨大优势。 2022年12月31日晚11点多,花石乡竺山村一户村民家中厨房因线路老化起火,火光冲天,且屋内有一个煤气罐,旁边还是柴房,情势危急。大湾村执勤点接到报警后迅速出动,不到20分钟便抵达现场,迅速控制火势,并冒险冲入火场将灼热的煤气罐安全转移。
从“1个多小时”到“不足20分钟”,这不仅仅是时间的缩短,更是金寨消防将力量下沉、触角延伸,用实际行动书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答卷。
在执勤点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如今村民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村里火灾数量逐年下降,2025年至今尚未发生一起火情。
角色转换:从“外来户”到“自家人”
在大湾村执勤点,消防员角色是多元的,他们的工作远不止于灭火。
从到站点工作的第一天起,消防员陈俊杰便将每日工作内容和感悟写在日记本上,一晃几年过去,如今已写满了厚厚的6本。
![]()
厚厚的日记本,记录着大湾执勤点几年来的日日夜夜。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救治上山采茶不慎被野猪夹夹伤的老人、大雪之夜帮助被困险境的货车司机、发现民宿用电隐患后举一反三在全村宣讲……翻开日记,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对大湾村的热爱和尽心尽力护一方平安的担当。
陈俊杰和同事的日常工作之一,是为村里日益兴盛的民宿和农家乐进行“消防体检”。
“煤气罐要远离土灶,消防栓周围不要有遮挡,杂物间要定期清理……”检查中,他们看得细,讲得透。在他们的帮助下,村里民宿和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住宅都配齐了灭火器和独立式烟感探测器,村民的安全感大幅提升。
“在我们山里,帮老乡摘马蜂窝都是常有的事。”大湾执勤点常驻消防员张新宇指着工具柜上的防蜂面罩说。执勤点出警任务里,只有约三分之一与火警相关,其余三分之二分别是抢险救灾和社会救助,这些看似与“消防”无关的琐碎小事,却深深烙印在群众心里。
如今,“有事就找消防员”,已成为当地村民的共识。
“队员们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但自从到大湾的第一天,就是一名大湾人,守护好老区群众,我们责无旁贷。”陈俊杰说,日夜的朝夕相处,消防员和村民的感情也日益深厚,村民从最初的好奇到如今的信赖,从“村里咋来了消防员”到“有事就找消防员”,就是对全体队员付出的最大肯定。
传承担当:红色血脉铸就忠诚铁军
金寨消防的担当,不仅体现在为民服务的细微处,更彰显于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的冲锋陷阵。而这股力量的源泉,正来自脚下这片红色土地的深厚滋养。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传统、争做红色先锋,是金寨消防的立队之本、建队之魂。” 金寨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欧阳洋博说。为此,大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十个一”红色主题教育传统:每年新队员下队,都要吃一顿红米饭、上一次红色教育课、看一次红色电影、学讲一次红色故事、学唱一首红军歌、祭扫一次红军烈士墓、参观一次革命博物馆和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一次升旗仪式、走访一次光荣院。
这种浸润式的教育,让红色文化成为淬炼忠诚的熔炉。五十年来,金寨县消防救援大队培养了如“拼命三郎”宋景超、“王牌教官”李然军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消防指战员。他们人人过硬,个个能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
在最偏远的天堂寨政府专职消防站,这种担当体现得尤为强烈。该站指导员周乃权是土生土长的金寨人,他的曾伯父是立夏节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周维炯烈士。“从小听着先辈的故事长大,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文化,一直鼓舞着我们冲锋在前、向险而行。”周乃权说。
他所在的站点,社会救助任务占比很高。“除了火灾,辖区内山高林密,夏季马蜂和蛇类扰民,冬春季节森林防火任务重,加上景区游客多,连续几天几夜在山中寻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尽管这里是全县“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但周乃权和队员们从未言苦,他们收获的,是会议室墙上一面面承载着感激与敬意的锦旗。
肩挑使命:砥砺奋进谱写新篇章
五十载风雨兼程,金寨县消防救援大队已从最初的单一灭火队伍,成长为应急救援的钢铁力量,构建了一张覆盖全县的快速响应救援网络。
数据显示,自1975年建队以来,金寨县消防救援大队已接警出动2.9万余次,解救被困群众5253余人,保护财产价值6000余万元。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先后高效处置了“2016年抗洪抢险”“8.17河口孤岛救援”、2020年“7·18”强降雨抗洪抢险等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
在大队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县消防安全形势实现质的飞跃。其中,2025年,截至11月份全县共发生火灾事故266起,较2024年火灾起数同比下降15.8%,建筑物火灾下降20.43%,未发生较大以上或有影响的火灾事故,火灾形势总体平稳可控。
![]()
金寨消防救援大队荣誉室。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荣誉见证功勋,金寨县消防救援大队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6次,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公安现役部队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应急管理部评为第六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
从革命年代的烽火硝烟到和平时期的守望相助,金寨的红色精神在这支“火焰蓝”队伍身上得到了新的传承。他们不仅是扑灭火灾的勇士,更是乡村振兴的守护者、群众身边的贴心人。在金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消防救援大队的队员们用行动继续书写着“红军传人”的忠诚与奉献,为老区的安宁与发展,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