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9月,一网友发布的“麻醉鱼”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商户将活蹦乱跳的鱼倒进充满泡沫的方形塑料桶后,鱼很快安静下来。该网友称,躺在地上的鱼不是死了,而是被“麻醉”了。近期,记者走访获悉,目前国内对丁香酚麻醉剂仅有检测方法出台,尚未明确规定产品残留剂量。
所谓“麻醉鱼”,是指给鱼使用丁香酚麻醉剂,鱼通过鳃丝摄入后,进入深度镇静,呼吸平缓,鳃盖振动减慢。一段时间后药效消失,或者换水后,鱼会重新复苏。由于这便于运输、起鱼及过秤,减免损伤,水产市场上不少鱼贩在使用,网上公开售卖丁香酚麻醉剂。这种“麻醉鱼”有没有危害,业内说法不一。
持“无害论”观点的人士认为,丁香酚系纯植物提炼,高效、安全、价格低廉且不会诱发鱼体产生有毒及突变物质;丁香酚不耐高温易挥发,通过蒸、煮、炖等热加工一般可有效去除残留;丁香酚被用作食品添加剂,在中国、美欧等可合法使用。作为渔用麻醉剂,丁香酚在日本、新西兰、南非等可合法使用。
但也有单位发文指出,“当前国内外学者多侧重于麻醉效果的研究,安全性研究得很少。市场中麻醉剂品种多,有些对水产品或对人类存在安全性隐患。”可合法使用渔用麻醉剂的国家规定,食用鱼须经过一定停药期后方能上市销售,对丁香酚的水中直接投放量也有限制。而我国对渔用麻醉剂使用缺少规定。
我国是否有必要规范“麻醉鱼”?虽然部分鱼贩采用电充氧或注氧运输,也能减少鱼在流通过程中损伤,但由于成本相对较高,而丁香酚麻醉剂使用成本低,追逐利润的鱼贩自然喜欢低成本的麻醉剂。但如果麻醉剂残留鱼体内,或对人健康存在不确定性影响。因为丁香酚麻醉剂的安全性研究未给出“定心丸”。
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说,有必要早日规范“麻醉鱼”,为消费者健康撑起“保护伞”。据农业农村部相关渔业养殖部门介绍,“国家只规定了丁香酚的检测方法,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相关执法依据,尚未纳入强制检测的范围。也就是说,丁香酚在水产品中能否使用和残留量多少,在法律层面处于空白阶段。”
国家对丁香酚麻醉剂制定检测方法,至少表明相关检测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又未明确规定产品残留剂量,使得检测结果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无法证明被检测的“麻醉鱼”是有害还是无害。从某种意义而言,制定检测方法,相当于为保障“麻醉鱼”食用安全打造了一把枪,但无残留标准,意味着“有枪无弹”。
即便丁香酚系纯植物提炼,“无害论”也有理论研究支撑,但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即任何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都不是小事。如果关于丁香酚麻醉剂的安全性研究不能给出权威答案,“麻醉鱼”是存在安全隐忧的。这需要专家和研究机构重点攻关这种麻醉剂的安全性课题,也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在丁香酚麻醉剂残留标准没有出台前,鱼贩应当谨慎使用丁香酚麻醉剂,能不用就不用(可选用替代办法),能少用就少用,即便使用也要等药效消失后再出售鱼。作为消费者,分辨“麻醉鱼”其实并不难,如果鱼有芳香味谨慎食用,如果鱼无芳香味,基本可以放心食用。买鱼时闻一闻,可避免被“麻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