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龙华区第三外国语学校的98名五年级师生分批走进民法博物馆,开启一场以“典亮成长路 我是普法小卫士”为主题的“每周半天计划”法治之旅。活动通过一系列“沉浸式学法+艺术化体验”活动,引导同学们认识法律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升法治认同感与规则意识,促使同学们从法律知识学习者转化为法治精神践行者。
模拟法庭“沉浸式”体验,根植法治观念
“原来遛狗不拴绳,真的要承担法律责任!”“当法官敲下法槌的那一刻,真的可以感受到那种严肃感。”在民法博物馆内,龙华区第三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们发出了感叹。
10月28日,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穿梭在民法历史厅与民法典厅,探寻古往今来民法发展变化历程。在展馆内同学们通过馆内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法律证件、《民法典》以及互动装置中感悟民法与生活的关联。随后,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法庭实践拉开帷幕。本次模拟法庭案件聚焦“宠物狗未拴绳造成他人受伤”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在专业律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分别扮演人民陪审员、书记员、原告、被告、律师等角色,从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庭审环节,沉浸式体验一场“庭审实践”。
“如果被告遛狗的时候牵了绳子,那判决结果是不是不一样呢?”庭审结束,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审判长”黄律师耐心地解答同学们的问题。通过这场庭审和问答间同学们直观理解法律边界,更在心中播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种子,有效强化了规则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法艺学堂“趣味化”悟法,法与艺互生共融
11月4日,同学们在参观完民法历史厅和民法典厅后,进入法艺学堂环节。艺术老师们向大家介绍了掐丝珐琅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并带大家了解本次手工主题——神兽獬豸。同学们纷纷感叹:“原来獬豸通过辨是非曲直,以角触奸邪才被大家视为司法公正的神兽呀!”“原来法院门前的神兽是它!”开始制作环节,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融合沙胶、倒模、填色、照干、装饰等步骤,一个个色彩绚丽的掐丝珐琅獬豸制作成型,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同学们的付出和耐心,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手工制作的匠心过程。
“这种‘法治+艺术’的模式,让法治文化与非遗传统互生共融,学生创造美的过程生动有趣,将进一步深化他们对法治精神的理解。”民法博物馆运营团队负责人说。
三方联动构筑普法教育新格局
深圳民法公园、民法博物馆作为龙华区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教育基地,不仅是民法典精神的传播载体,更是连接学校教育与法治宣传教育的桥梁。
据悉,本次活动,既是龙华区司法局、民法博物馆与龙华区第三外国语学校深化合作、推动法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创新探索,也是响应深圳市“每周半天计划”,推动文教融合、深化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次活动针对青少年群体特点、对应学生和校方的法治的需求,通过“参观学习-亲自实践-成果展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法治知识、传承非遗技艺中信仰法治、增强文化自信,在跨学科实践中培育核心素养。
近年来,民法博物馆始终致力于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创新普法形式。通过开发一系列法治主题阅读、课程、活动,将深圳民法公园、民法博物馆打造成为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感受法治文化的“第二课堂”,让法治精神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
采写:南都N视频 记者张小玲 通讯员王雯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