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查塔姆研究所里,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的一席话,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他在提及国际局势的时候表示:中国已经开始“老”了,而印度还很“年轻”,并断言印度经济凭借其年轻的人口结构,“早晚会追上中国,甚至赶超也并非没有可能。”
这番言论迅速被印度媒体奉为国际社会对其崛起的“背书”,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热烈讨论。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李显龙的判断依据清晰明了:印度人口的中位年龄仅为28岁,正值风华正茂;而中国的这一数字已攀升至39岁,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从纸面上看,这似乎有点道理。
然而,作为一位以精准拿捏地缘平衡而闻名的资深政治家,李显龙的这番话,真的仅仅是对两国人口数据的简单解读吗?或者说,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李显龙真的认为一个国家的平均年龄,能决定一切吗?
真相,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人口红利”与现实鸿沟
李显龙言论的基石,无疑是印度那令人艳羡的“人口红利”。
数据显示,印度超过65%的人口在35岁以下,高达68%的人口处于15至64岁的黄金劳动年龄段。
这不仅意味着一个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劳动力储备库,更代表着一个潜力无限的消费市场。
理论上,这股年轻的力量足以支撑印度经济在未来数十年内保持高速增长,这扇历史性的机遇窗口,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紧紧抓住,并借此创造了经济奇迹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正在面临的现实。
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预计到2032年左右,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20%,步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
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意味着过去那种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然而,这枚人口的硬币还有另一面。
历史早已证明,“人口红利”从来不会自动转化为“经济增长”。它是一份潜力巨大的原始资产,但要将其变现,需要一系列严苛的先决条件。
非洲人口第一大国尼日利亚,其人口中位年龄仅18岁,比印度还要年轻得多,但其经济发展却步履维艰。
这说明,年轻的人口如果不能转化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本”,那么“红利”就极有可能演变为沉重的“社会负担”。
印度恰恰在将人口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道路上,面临着三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首先是教育与技能的鸿沟。
![]()
印度的成年人文盲率仍高达24%,这意味着近三亿劳动人口不具备基础读写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劳动力竞争的核心已从数量转向质量。
印度能否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和职业培训,将其庞大的青年群体打造为适应未来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将直接决定其“人口红利”的成色。
目前,印度仅有40.8%的劳动参与率,远低于中国的66.4%,大量年轻劳动力沉淀在低生产率的农业领域,这无疑是对宝贵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其次是制度与基建的鸿沟。
高效的官僚体系、统一的国内市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是吸引资本、将劳动力转化为产品的关键催化剂。
![]()
然而,印度各邦之间巨大的政策差异、复杂的土地所有权问题以及相对滞后的交通物流体系,都构成了其释放经济潜力的主要障碍。
最后是严峻的就业创造压力。
印度每年有超过一千万的新增劳动力涌入市场,这对其产业发展提出了极限考验。倘若无法创造足够多的、有价值的就业岗位,庞大的失业青年群体将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因此,中印之间的竞争,早已不是同一赛道上简单的速度之争。
中国的发展主题已从“人口红利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即依靠科技创新、产业链升级和治理效率提升来追求高质量发展。
而印度则面临着在“未富先老”的风险窗口关闭前,如何补上工业化的课,同时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的艰巨挑战。
弦外之音
如果说对人口问题的分析是李显龙言论的表层逻辑,那么其深层的动机,则完全根植于新加坡的国家利益及其一贯奉行的“平衡外交”战略。
新加坡是一个建立在马六甲海峡航运生命线上的城市国家,其繁荣与生存深度依赖于全球贸易的畅通和区域力量的均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崛起,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2024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已攀升至近万亿美元,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
因此,李显龙此番高调“力挺”印度,其本质并非简单地看好印度,而是希望将这个南亚大国推向区域平衡的另一端,以对冲中国的巨大影响力,从而为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创造出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
他在讲话中特意提及印度当初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代价,潜台词便是劝说印度重新融入区域合作框架,在经济上形成与中国并驾齐驱的局面。
此外,这番话也是一次巧妙的对华喊话。李显龙在讲话中意味深长地补充道:“不管怎样,中国仍然是世界贸易体系受益者和维护者……即便在不利的裁决之下,也曾遵守规则。”
这句话的弦外之音十分清晰:他希望正在崛起的中国,能够继续在当前由西方主导建立的国际规则体系内行事。
因为新加坡的成功,正是建立在这一套规则之上的。
随着中国开始从一个“规则接受者”向“规则重塑者”转变,并为了保障自身供应链安全而开发绕过马六甲海峡的陆路通道,新加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因此,李显龙的言论,是一次精准的利益试探。
![]()
它向西方传递了“亚洲有力量可以制衡中国”的信号,向印度给予了战略肯定以换取其在区域事务中更积极的参与,同时也向中国表达了一种含蓄的提醒:希望看到一个强大但依旧“可预测”的中国。
因此,李显龙关于“印度超越中国”的论断,与其说是一次经济预测,不如说是一次服务于新加坡国家利益的高明外交辞令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