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我这脚一阵一阵抽疼,是不是犯毛病了……”傍晚医院门诊,67岁的李叔一瘸一拐地走进诊室。
他的脚趾头红肿发亮,微微一碰就疼得倒吸冷气。医生一脸忧心:“这是典型的痛风急性发作,饮食可不能再混乱了!”李叔有点委屈:“平时嘛,就是爱喝点海鲜汤,偶尔小酌,大鱼大肉也控制着。”医生叹气:“有些吃的,看着没啥,其实嘌呤含量高得惊人,盲吃小心再犯!”
不少中老年朋友都有类似困惑。痛风就像“富贵病”,发时钻心,平时难控。有人以为只要少吃海鲜,喝点啤酒就行,其实嘌呤之王“藏”得很深。究竟哪些食物需要警惕?哪些误区最易入坑?
说到痛风,绕不开嘌呤代谢。嘌呤是什么?简单来说,嘌呤是一种在人体和食物中都存在的含氮化合物,是合成DNA、RNA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料。正常情况下,人体里的嘌呤会通过肝脏分解,生成尿酸,再经肾脏排出体外。
![]()
但当我们体内嘌呤来源超量、肾脏排泄功能跟不上时,尿酸在血液里越积越多,就如同河道被杂质堵住,难下“泄洪”。时间一长,就会结晶沉积在关节,“引爆”痛风。中国成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已经攀升至18.6%(中国成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21),而痛风发病人群也以每年约9%的速度上升。
那嘌呤高的都有哪些?除了人人都讳莫如深的海鲜、啤酒等,医生统计发现,这些食物其实才是真正的“嘌呤之王”。尤其是日常常被忽略的那一类,大家一不小心就多吃。
![]()
别小瞧了猪肝、羊肾、牛杂这类动物内脏,在餐桌上一向受欢迎。但权威数据显示:每100克猪肝嘌呤含量高达290毫克,鸡肝甚至超过312毫克,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高危临界值(每100克>150毫克)。可见内脏虽补,但对痛风患者可谓“地雷区”,建议每月不超过1次,并严格控制分量。
很多人都知道痛风“忌海鲜”,但其实各种海鲜嘌呤含量差异大。以凤尾鱼为例,100克含嘌呤高达410毫克,扇贝也超过205毫克!反而鲜虾、鱼片等适量摄入不会过度升高尿酸。
![]()
医生建议,高尿酸患者应首选“低嘌呤”的淡水鱼、河虾,重点避开“凤尾鱼、沙丁鱼、扇贝、牡蛎、鱿鱼”等超高嘌呤种类。
浓肉汤/火锅汤底
秋冬火锅、炖肉汤浓稠美味,却常被轻忽背后麻烦。中国食物成分表显示:牛肉精汤、鱼汤每100克嘌呤含量高达120-150毫克,比直接吃肉还高得多。因为嘌呤大量溶入汤里,肉煮久后反而剩得很少。所以喝汤比吃肉升尿酸还快,尤其别喝老火靓汤、火锅底料的“头两碗”!
![]()
豆制品加工品
很多人以为豆腐“长肉不长病”,但腊豆腐、腐竹、冻豆腐、臭干等高度加工豆制品,嘌呤一度飙升。以腐竹为例,每100克嘌呤含量比普通嫩豆腐高出3倍,容易被忽视。医生建议,普通豆腐每周控制2-3次、每次半块无碍,但加工品、豆瓣酱等要严格限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