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的“开门红”战役,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
各家银行总行的任务指标已悄然下达,其中最关键的贷款净增规模,却成了无数分支机构负责人心头沉甸甸的巨石。
两家国有大行三季度贷款余额罕见负增长,犹如一记警钟,敲响了资产荒背景下的行业焦虑。
![]()
新增贷款乏力,提前还贷潮却持续汹涌,零售信贷规模持续走低,一场关乎银行考核的保卫战已经打响。
一、业绩压力下的“开门红”困局
总行下的目标还是新增,这就导致经营机构要双管齐下,既要保持稳定的新增贷款,又要阻止大量的结清贷款,这近乎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优质信贷项目稀缺的当下,居民部门呈现强烈的“降杠杆”趋势,提前还贷成为理性选择。
对银行而言,发放新贷款的难度日益增加,而存量房贷的加速流失,更是雪上加霜。
贷款余额的净增,这个曾经在高速增长时期不太显眼的指标,如今成了悬在各级银行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开门红”作为银行业传统的旺季营销,其成败直接关系到全年业绩的基调。
![]()
于是,一场围绕“提前还贷客户”的争夺与挽留战,在静默中激烈上演。
二、“一箭四雕”的利诱策略
面对资金充足、还贷意愿强烈的客户,简单的劝说已然无效,一些银行祭出了堪称“杀手锏”的方案:用真金白银来挽救。
具体而言,银行正在试探性地向有意提前还贷的客户提议,将您准备用于还款的资金,转而购买我行指定的理财产品。
在此期间,您贷款所产生的利息,将由银行通过某种形式进行补贴或兜底。
这一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试图创造一个表面上的“多赢”局面。
对客户而言,看似无需动用额外资金,既获得了理财产品的潜在收益,又无需自行承担贷款利息,相当于用银行的钱,赚取了一份“无风险”收益。
对银行而言,这是“一箭四雕”之举。
![]()
稳住了存量贷款余额,净增规模的压力得以缓解;做大了金融资产规模,客户资金转化为理财产品;维系了客户关系,避免了客户因结清贷款而可能导致的流失;中间业务收入增加,理财产品销售本身也能为银行带来收益。
银行将原本因客户提前还贷而立刻损失的利息收入,部分地转化为营销费用,通过补贴客户理财的形式,延迟了贷款本金的偿还,保住了更为关键的贷款规模。
三、举措背后的无奈现实
这一策略看似完美,但其背后是银行在特定考核压力下的无奈之举,也潜藏着复杂的利弊关系。
从宏观视角看,信贷规模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金融数据的平稳,同时,理财子公司也因此获得了资金流入,然而,核心的代价承担者,无疑是银行自身。
银行发放贷款的收益与支付给客户的理财收益之间的差额,就是银行为此策略付出的直接代价,这相当于用自身的净息差,去换取一个漂亮的规模数字。
银行看似稳住了长期贷款,但吸纳的客户资金可能是短期理财,存在期限错配的隐患。
而且,此类操作往往游走在灰色地带,一旦理财出现波动甚至亏损,银行还能不能完全“兜底”,极易引发客户纠纷和监管关注。
此举并未消除底层资产的风险,只是延迟了其表现时间,属于一种典型的“以利润换规模”的短期行为。
2026年的“开门红”,注定是一场艰苦的战斗,银行用“贴息”阻止还贷的策略,是其面对业绩压力与市场现实的权宜之计,是一剂疗效明确但副作用不小的“药方”。
它或许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绝非长久之道。
![]()
真正的“开门红”,不应仅仅是报表上数字的达标,更应是银行业在转型阵痛中,找到服务实体经济、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的起点。
否则,今天的“妙计”,可能成为明天另一个更难解开的“死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